機器人類【8】中國古代機器人


  在中華民族的心靈深處,早已潛藏著對機器人的熱愛與憧憬。


  一提到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家立刻會想到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與火藥這「四大發明」,以及這些發明所衍生的科技,例如羅盤與火箭。或許有人還會指出,中國古代的天文學也有極高的成就;而淵遠流長的中醫中藥,更是愈來愈受世人肯定與重視。然而,想必很少有人曾經留意,中華民族很早就對(廣義的)機器人有著濃厚的興趣,無論在理論或實務層次,都曾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只不過在古籍中,從未出現「機器人」這個近代術語,而是叫作「偶人」、「人偶」、「木人」、「木偶」或「傀儡」。

   時至今日,「木偶」或「傀儡」只是代表一種表演藝術,諸如「木偶戲」、「傀儡戲」、「皮影戲」或「掌中戲」。然而在許多中文文獻裡,「傀儡」與同義詞都帶有強烈的機器人色彩。舉個「正史」的例子,《北史•列傳71》記載著:「煬帝嗣位,柳拜秘書監,封漢南縣公。帝退朝後,便命入問,言宴諷讀,終日而罷。常每與嬪後對酒,時逢興會,輒遣命之至,與同榻共席,恩比友朋。帝猶恨不能夜召,乃命匠刻木為偶人,施機關,能坐起拜伏,以像柳。帝每月下對飲酒,輒令宮人置於座,與相酬酢,而為歡笑。」大意是說,隋煬帝根據寵臣柳的形象,造了一個「機關木偶」,好讓這位寵臣彷彿整天都陪著自己。

   至於稗官野史裡的記載,當然要比正史更加誇張。例如唐朝人張鷟所寫的《朝野僉載》,就收錄了幾則「中國古代機器人」的傳說。其中一則是:「將作大匠楊務廉甚有巧思,常於沁州市內刻木作僧,手執一碗,自能行乞。碗中錢滿,關鍵忽發,自然作聲云佈施,市人競觀,欲其作聲,施者日盈數千矣。」這已經是具有語音功能的機器人。

   其實不論正史或野史,相關記載的真實性或許都要大打折扣。話說回來,真實性的考據並不是本文重點,因為即使純粹只是紙上談兵,這些文獻仍然充分顯示:中國古代學者對機器人做過豐富的幻想。這項事實,正好呼應筆者曾經一再強調的觀念:「歷史上從來不曾出現過機器人,並非由於古代學者的想像力不夠豐富,而是因為科技的發展乃是逐漸累積的過程,必須累積到臨界點才能有所突破。於是,古往今來那些造不出機器人卻不死心的學者,自然而然退而求其次,改以紙上談兵的方式,精心設計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機器人。在古今中外的幻想文學中,類似的例子可說俯拾皆是。」(參見<機器人的科與幻>)

  而在中文古籍的相關文獻中,最具有科技想像力的作品,則莫過於《列子•湯問篇》中一段「亂真機器人」的記載。讓我們先用盡可能忠實的白話文,把這個故事仔細說一遍:

   周穆王有一次出巡,一路向西走,越過崑崙山,抵達極西之地的崦嵫山。在返國的半途,有個小國呈獻一位名叫偃師的工匠。周穆王隨即召見他,問道:「你有什麼本領?」偃師回答說:「大王命令我做什麼,我就能做什麼。不過我已經做好一樣東西,希望大王先看一看。」周穆王說:「明天你把它帶來,我跟你一起看看。」第二天,偃師再度謁見周穆王,周穆王接見他,並說:「跟你一起來的這位是什麼人?」偃師答道:「是我製造的能歌善舞的伶人。」周穆王驚訝地望著它,發現它無論舉手投足,都和真人毫無分別。只要搖搖它的下巴,它就會唱起旋律優美的歌曲;捧起它的手,它就會跟著節拍翩翩起舞。它的表演千變萬化,要什麼有什麼。周穆王不知不覺把它當成真人,還召來寵妃盛姬及其他女官一同觀賞。不料在表演即將結束的時候,伶人竟然對周穆王身邊的姬妾眉目傳情。周穆王大怒,立刻要殺掉偃師。偃師嚇得魂飛魄散,趕緊把伶人開膛破肚,好讓周穆王看個清楚,裡面其實都是由皮革、木材、膠水、油漆,以及五彩顏料製成的零件。周穆王仔細觀察,發現伶人體內藏有肝、膽、心、肺、脾、腎、腸、胃等器官,外部則有筋骨、關節、皮膚、汗毛、牙齒、頭髮;雖然都是假的,卻是一應俱全。偃師把伶人縫合,它隨即完好如初。周穆王命令偃師把它的「心臟」摘掉,這次再縫合後,伶人就不會說話了;接著把它的人工肝臟摘掉,伶人就失去了視力;最後摘掉人工腎臟,它的兩條腿就癱瘓了。這時周穆王才龍心大悅,驚嘆道:「人間的科技,竟然真能巧奪天工?」於是命令隨行車輛將伶人帶回宮中。

   講完這個故事之後,緊接著就該探討最根本的問題:這段記載究竟是真是假?由於周穆王的時代距今整整三千年,倘若這是一段真實史料,人類的科技發展史勢必重新改寫。好在(可惜?)許多證據都指出,這段文字本質上只是一篇小說,而且是根據佛經故事改寫的(出自《生經》卷三:佛說國王五人經)。不過,縱使是百分之百的杜撰文字,這篇文獻仍然蘊藏著許多啟示。且讓我們逐一分析如下:

   列子本名列禦寇,生卒年代不詳,總之是在春秋戰國之間。他的學說通常被歸為道家體系,卻又與老莊學說有明顯的不同。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說,他算是一位比較入世的道家。《列子》這本書雖然都在闡揚列子的思想,卻是一本眾所周知的偽書,絕不是列子或其弟子的撰述。然而,這本偽書早在漢朝便出現了;而目前通行的版本,則是在晉朝(約西元三、四世紀)就已經定型。換句話說,若將「偃師機器人」這段記載視為幻想小說,這篇小說至少也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一兩千年前的某位中國文人,竟然能有這麼豐富、甚至離經叛道的想像力,同樣是一件令人無比驚訝的事實。

   更耐人尋味的是,「偃師機器人」不只是幻想小說,而且是道地的、正統的科學幻想小說。因為它不但在故事中巧妙融入科學精神,構思也完全符合「結合當時當代的科技再加以延伸」這個標準的科幻手法。而無論科學精神或科幻手法,都隱藏在「王試廢其心,則口不能言;廢其肝,則目不能視;廢其腎,則足不能步。」這二十六字裡面。在此必須強調,「偃師機器人」的故事雖然源自佛經,這二十六字卻是那位佚名作者的原創,在佛經原典中找不到半點影子。

   先來討論科學精神的部分,在這個故事中,周穆王是一個具有實證精神的正面角色。當他看到伶人體內的各種「人工器官」後,立刻好奇心大熾,想弄明白那些器官究竟有什麼用。而他採取的手段,則是標準的科學方法:將伶人視為一個黑盒子系統(black box system),可藉由不同的輸入與輸出,推敲各種器官所主宰的功能。故事中,他逐一摘除伶人的人工心臟、人工肝臟與人工腎臟,便是在操控不同的輸入;而他得到的輸出,則是伶人分別失去語言、視覺與步行的能力。言下之意,周穆王得到三項結論:伶人的人工心臟、人工肝臟與人工腎臟,分別在語言、視覺與步行這三項功能中扮演關鍵角色。

   不過對於現代讀者而言,上述結論並沒有什麼意義,甚至可說是相當荒謬。至少我們會認為,這三項功能都不是「仿生學」的結果。因為根據我們對生理學的認知,無論如何也無法將心臟和語言功能聯想在一起,同理其餘兩項也一樣。但是最好不要驟下結論,別忘了這位佚名作者是活在一兩千年前的古人;即使他在撰寫這篇小說時,果真做到「結合當時當代的科技再加以延伸」,現代讀者也很可能看不出來。

   沿著這個思路,我們不妨猜想作者是根據他那個時代的醫學知識「加以延伸」,來建構他筆下的「仿生機器人」。想要驗證這個假設並不困難,因為那個時代的醫學知識,至今仍然保存在中醫典籍中。我們只要翻開中醫最重要的經典《黃帝內經》,很容易就能找到如下記載:「心開竅於舌」、「肝開竅於目」、「腎主骨」。三者一一對應,絲毫不差。

   我們常常聽到「科技始於人性」這句老生常談,卻很少有人瞭解,科技也必須符合國情與民族性。凡是硬生生移植到本土的科技,都好比是失根的蘭花,不會有真正的生命力。撰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正是要強調「機器人」這個概念絕非近代的舶來品;在中華民族的心靈深處,早已潛藏著對機器人的熱愛與憧憬。而在機器人學突飛猛進的廿一世紀,一旦喚醒這個集體潛意識,我們勢必能發展出有別於歐美與日本文化的機器人科技。


附錄一:《列子•湯問篇》

  ……周穆王西巡狩,越崑崙,不至弇山。反還,未及中國,道有獻工人名偃師,穆王薦之,問曰:「若有何能?」偃師曰:「臣唯命所試。然臣已有所造,願王先觀之。」穆王曰:「日以俱來,吾與若俱觀之。」越日偃師謁見王,王薦之,曰:「若與偕來者何人邪?」對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驚視之,趣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顉其頤,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王以為實人也,與盛姬內御並觀之。技將終,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誅偃師。偃師大懾,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會革、木、膠、漆、白、黑、丹、青之所為。王諦料之,內則肝、膽、心、肺、脾、腎、腸、胃,外則筋骨、支節、皮毛、齒髮,皆假物也,而無不畢具者。合會復如初見。王試廢其心,則口不能言;廢其肝,則目不能視;廢其腎,則足不能步。穆王始悅而嘆曰:「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詔貳車載之以歸……


附錄二:中文典籍裡的機器人

  《三國誌•魏書》:「時有扶風馬鈞,巧思絕世……以大木雕構,使其形若輪,平地施之,潛以水發焉。設為女樂舞象,至令木人擊鼓吹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擲劍,緣緪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舂磨斗雞,變巧百端……」

   東漢•王充《論衡》:「言巧工為母作木車馬,木人御者,機關備具,載母其上,一驅不還,遂失其母……」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漢祖在平城為冒頓所圍,其城一面即冒頓妻閼氏,兵強於三面。壘中絕食。陳平訪知閼氏妒忌,即造木偶人,運機關舞於陴間。閼氏望見,謂為生人,慮下其城,冒頓必納妓女,遂退軍……」

   唐•顏師古《大業拾遺記》:「酒船每到坐客之處,即停住,擎酒木人於船頭伸手遇酒,客取酒飲訖還杯,木人受杯,回身向酒缽之人取杓斟酒滿杯……」

   《資治通鑑》:「三月,上巳,帝與群臣飲於西苑水上,命學士杜寶撰《水飾圖經》,採古水事七十二,使朝散大夫黃袞以木為之,間以妓航、酒船,人物自動如生,鐘磬箏瑟,能成音曲……」

   《倚天屠龍記》:「無色禪師請人帶去的生日禮物,便是這一對精鐵鑄成的羅漢。這對鐵羅漢肚腹之中裝有機括,扭緊彈簧之後,能對拆一套少林羅漢拳。那是百餘年前少林寺中一位異僧花了無數心血方始製成,端的是靈巧精妙無比。」



Copyrightc 199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網站瀏覽方面的問題請洽網站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