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基生命的演化史


十多年來,占星文化在台灣大行其道,令許多科學教育工作者大惑不解。其實說穿了,原因再簡單不過──當人們仰望星空之際,或許是基於心理因素,總是忘記組成黃道十二宮的眾多恆星有近有遠,而誤以為那些星辰全部鑲在球狀天幕上、排列成主宰世人命運的神祕星座。當空間的縱深消失後,人類的洞察力便大打折扣,這就是天文學退化成占星術的主因。

二十世紀是不折不扣的科學世紀,人類所累積的數千年智慧,在這百年間達到臨界點,爆發出令人眼花撩亂的成果。然而生長在科學世紀的人,卻大多將尖端科技視為理所當然,鮮有人回過頭去追尋科學發展的足跡。例如在資訊知識普及、上網蔚為潮流的今天,電腦對大多數人而言,只是一個提供無窮資訊的界面。至於電腦當初從哪裡來,今後又會往哪裡去,並不是大家關心或好奇的問題。

這是個不容忽視的隱憂──當時間的縱深消失後,人類的想像力便會隨之萎縮;不再「鑑往」的人,自然也無從「知來」。更何況在這個未來中,地球上將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智慧生命,或許彼此合作,卻也可能互相競爭。

大家都猜得到,所謂的另一種智慧生命,當然是指電腦與網路。不過想必很少有人曉得,這種智慧生命在地球上,已經演化了超過三個世紀!

《電腦生命天演論》這本書,探討的正是這段另類演化史。作者將「人工智慧」視為另一種智慧生命,以科學史家的嚴謹筆法,引領讀者在時光之流中尋幽訪勝,回溯這段長達三百五十年的歷史。司馬遷所讚頌的「述往事,思來者」,本書作者當之無愧──唯有從十七世紀的科學家與哲學家談起,才有可能真正釐清人工智慧的來龍去脈,進而一窺未來世代的發展趨勢。

一本成功的科普書,必須做到讓內行看門道,讓外行看熱鬧。本書內容雖然較為嚴肅,作者說故事的本領卻十分高明,把千絲萬縷的細節交代得一清二楚,避免了枯燥的學理與冗長的解說。而最耐人尋味的是,從第一章的H.G.威爾斯,到最後一章的克拉克,西方許多科幻作家成了本書的主角或配角。

中譯本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有不少小錯散見其中。由於多年來,譯者王道還先生對科普翻譯的執著有目共睹,我相信問題應是出在編輯作業過於倉卒。例如一五○頁第五行有一個「亂碼」,緊接著次頁第九行又出現一個錯字;又如八一頁的「葛德爾」,到了八七頁就變成「葛德」。好在這些小錯都不難改正,出版社只要盡快印出勘誤表,無論是上網或隨書附送,都足以彌補這個缺憾。

回頁首


Copyrightc 199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網站瀏覽方面的問題請洽網站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