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理性的熱情─科幻教授葉李華 陳芳萍採訪 2002/10/29
靜悄悄的國立交通大學圖書館裡,轉上五樓,
有個像個宇宙黑洞般,充滿無窮盡幻境與可能的所在—科幻研究中心。
科幻研究中心裡,
台大電機系畢業、美國柏克萊大學理論物理博士,拿過中國時報張系國科幻小說獎首獎;
從小立志當科學家,曾任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客座研究員;
現在則負責科幻研究中心,倪匡與張系國都是他的忘年之交;
高瘦斯文、現任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助理教授的葉李華,
環繞著星際大戰玩偶和科幻書籍的他,理應滿口學術,
但說起『科幻』兩字,
他,滔滔不絕。
一腳踩進小宇宙
除曾發表科幻創作外,還花了四年時間翻譯科幻大師艾西莫夫如《基地》、《正子人》等許多科幻作品,以及《胡桃裡的宇宙》、《大自然的數學遊戲》等科普書籍的葉李華覺得:『或許科幻真的是在科學以及文藝兩面不討好;但就像小時一位長輩說的,玩什麼都可以,就是要玩出一個名堂來。』。
繳交出博士論文之後,他就決定不再過份鑽研學術,因為『過分專門的東西會讓我的眼界沒有辦法開闊』,於是,他轉化學術研究的精神於科幻小說上。
『我的科幻生涯,來自父母從小給予我的一臂之力。』,連中文都看不懂的時候,小小的葉李華,就被喜歡看間諜片的父親,帶到電影院裡,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幻象之旅。
『當時有一部類似『驚異大奇航』的電影,名叫『聯合縮小軍』,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一部片子』。說著說著,葉李華擺脫印象中嚴肅的教授身份,似乎乘坐時光機回到過去,成了電影院裡那個張大眼睛、感受許多不思議刺激的小男孩。『這部電影的內容,有點類似今日的奈米科技,將人縮小之後,送到血管內醫治疾病;1960年代,科幻電影的內容,就合理的預測了將來成真的事。』帶著微笑和讚佩的口吻,他這麼說。
『母親也給我很大的幫助,小學二年級,她就買了一套劉興欽所畫的,現在正名為《科學怪人》的《科學幻夢》給我看,裡面就已經出現了基因工程的種種概念,對小時的我來說,這些東西充滿了未知,也充滿了好奇』。
也就是父母親給予的科學以及科幻養分,讓還分不清科學和科幻分別為何的葉李華,『那時就立志要當科學家,這,是我相當確定的事』,自幼年開始,科學和科幻的雙重薰陶、刺激和驚異,也讓他『在走了這麼長的一段科學路之後,感受到科學和科幻有許多互補的地方,於是,又回來走科幻的路』。
文學的邏輯
『『科幻』有兩種原罪,怕科學的人不敢接觸,看到科學就立刻丟開;懂科學的人覺得,既然是科學,怎麼可以有幻想?』 學術講究的是邏輯、推理、證據,創作講究的是奇思、神采、靈感;『科幻』這看似非科學也非文學的合成獸,如何讓葉李華這位物理博士信服,並投身其中呢?
『小說本身就帶著虛構的成分,但是在這麼多不同的類型小說中,最容易說服讀者的,就是科幻小說,因為其中的所有東西都可能成真,是最合情合理的幻象,因為科幻小說的根基來自於科學;反之看《哈利波特》或是《魔戒》,雖感到無比興奮,但是奇幻卻不同於科幻,奇幻雖然也能啟發無窮的靈感與想像,卻無法在情節以及邏輯的推理上讓人感到被說服;但像是《關鍵報告》或是《接觸未來》裡頭的情節,其中劇情和推演,就讓人感到合情合理、被完全說服。』
以科學精神、態度與理念為地基,利用嚴謹科學根據向外推理和延展的過程,透過科幻的眼睛,葉李華說,『從科幻裡面能夠窺看到未來,這便是最迷人之處;而若能加上文字的美好修飾,更讓科幻小說達其臻善之境』
科學的靈氣
『與其將科幻小說當作推廣科學知識的工具,不如用它來推廣科學的精神』,當問到科幻與科學之間的關係,長久以來推動科幻的葉李華提出他的看法。
『正因為科幻是那樣的柔軟,不如科學給人僵硬的印象,因此,一本正統的、好的科幻小說,作用可以高過一本科學書籍』,但他也認為,以科幻來推廣科學,可以將其視為『目標』,但不能視為『目的』,他指出『若將推廣科學視為『目的』,科幻的靈氣,就消失了』。
『科幻』結合了科學與文學,因此,正如葉李華在交大所開設科幻課程的講義中所述,『科幻』可以從文學、社會互動、教育等多種角度來看,科幻就像科學、文學等多重元素所高壓精鍊的鑽石一般,在不同的面向中,它能夠散發出相異色澤的光芒,若要從某個特定角度切割,自然折損其靈氣。
『科幻和科學之間,有種強烈的間接關係』,葉李華也提到許多科幻小說讓人驚異的內容。如現代工業機器人的崛起,便是科幻大家艾西莫夫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學弟,看到艾西莫夫在雜誌上關於機器人的小說,便下定決心畢業後要以研發機器人為職志(詳見《機器人的進化》一書),而自研發機器手臂開始;本田(Honda)最近推出名為Asimo的機器人,也是受了艾西莫夫(Asimov)的啟示;而美國第一艘潛水艇,也是受十九世紀末凡爾納《海底兩萬里格》一書的影響;原子彈的爆炸,在1914年的科幻小說中,便已經被預測。
此外,今日奈米科技種種運用在醫療上的研究,有很多也是類似《聯合縮小軍》一片中的情節。『科幻中的科學和推理,只是說服人們這些內容是可行的,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啟示,讓後來的人們以不同的方式實現科幻的想像。』葉李華這麼認為。
文學的土壤,科學的果實
談起中國科學,理工背景的葉李華,引用種種關於墨子、列子、以及佛經的許多淵源,讓人驚奇於他的濃厚人文素養。笑稱自己用了四年時間,與艾西莫夫幽靈奮鬥的他,在翻譯艾西莫夫的作品的這四年期間,為讓翻譯更精準、將更好的科幻作品引入台灣,因此以科學的精神、理性的自我訓練、參考許多中文文法、語法分析書籍,進行中英文句型比對;『因為常常感到詞到用時方恨少,還找了不少同義詞辭典呢!』,科幻教授科學式的認真在此完全展現。
而關於未來的創作計畫,他卻謙虛的說『有過去張系國、倪匡等幾位前輩奠定下的良好基礎,以及張草和蘇逸平幾位中生代、譚劍和蕭炫等幾位新生代,我就很放心了!』,因此,他將出書的計畫,放在很多年之後,因為『做很多翻譯是很值得的事情,而將更多好作品引進台灣,目前是件更重要的事情。』,科幻教授的文學及社會意識,也在此表露無疑。
今年積極投入第二屆倪匡科幻獎徵文活動的葉李華,對於『科幻小說』在台灣的發展,從寫作、翻譯、出版直到推動,做了垂直整合式的付出與努力,他也希望台灣在經濟之外,更能有由文化培養出來的科學及科技土壤,他除感謝交大給予來自學術圈的支援之外,也感謝科學園區如台積電以及華碩等廠商的協助。目前他更努力積極的找尋官方以及文化界方面的支援和背書,希望讓『科幻』,這顆同時充滿文學與科學養分的鑽石,能夠在不同面向上,都熠熠發光。
葉李華,科幻的學者、作者、也是催生者;
在科幻小說充滿幻想、理想、邏輯的背後,
有一股宇宙未盡之境的強大引力,正在開始作用……。
(本文係著作權所有者「博客來網路書店」授權刊登,非經「博客來」同意,他人不得做任何形式之轉載或複製。)
Copyrightc 199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網站瀏覽方面的問題請洽網站管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