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幻文學幕後的推手 孫嘉芳專訪
近年台灣掀起一陣科幻風,不僅許多科幻經典出版,科幻獎也開始復活,許多人都感到,科幻的風氣也許快要興起。不過很多人不知道,這一切的幕後,有一位橫跨科學、教育與媒體的推手葉李華在策劃,而且自1993年就開始醞釀。
葉李華決心跳出物理領域,投身於科幻,是在念博士學位的時候。從小就對物理有興趣,台大電機系畢業後,葉李華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攻讀物理博士。他指出物理研究是單點突破,與創作成就感不同,拿到理論物理博士學位前兩年,他感到物理世界的深遂,像黑洞一樣會吸入所有精力。1993年交出畢業論文後,便毅然離開研究領域。
葉李華回憶1997年剛回台灣時,科幻界是一片百廢待舉,認同科幻文學的人很多,但是一直只有斷斷續續的成績。(中國時報主辦過兩屆科幻獎,代辦過四屆張系國科幻獎,張系國並創辦過科幻雜誌《幻象》,由胞妹張敏敏任發行人,三年間共出刊八期,推廣本土科幻小說。)分散各地的老一輩作家,以及曾參與合作的人都感嘆,大環境實在不適合發展科幻小說。葉李華當初一肩挑起推廣的責任,有人支持,也有人不看好。本屆「倪匡科幻獎」圓滿落幕,國內的科幻風氣,又開始蠢蠢欲動起來。
翻譯科普書籍與科幻小說
1993年葉李華剛得到博士學位,人還在美國,當時天下文化出版社的吳程遠大力推動「科學人文系列」,引進國外科普名作,炒熱了本土科普書籍。葉李華也投入四年時間全心翻譯,譯作涵蓋科普與科幻。科普書包括天下的《宇宙的詩篇》、《大自然的數學遊戲》等四本,漢聲出版社「目擊者叢書」八本﹔科幻小說包括漢聲出版的艾西莫夫基地系列及帝國系列,四年共翻譯了二十四本書。然而人在國外,終究是鞭長莫及,受到倪匡鼓勵,葉李華1997年決定回國推廣科普與科幻。
回國後事情繁忙,葉李華仍然抽空翻譯,不過以編審監督角色居多。他擔任天下文化出版社科幻系列總策劃,將科幻經典中文化。除了親身翻譯及合譯系列的前數本,並發掘優秀譯者,以求翻譯品質。最近遠流發行美國著名科學雜誌《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中文版,他也擔任編譯委員。雖然快要忙不過來,遇到經典還是親身下海,例如最近為大塊文化翻譯了霍金的新作《胡桃裡的宇宙》。
投入網路事業成立科科網
1994年由於倪匡授權將小說電子化,葉李華與友人合夥成立電腦公司炬島科技,將原振俠全集32本書製成兩張光碟,出版台灣第一套電子書。當時機成熟,有了製作多媒體的經驗,他說服公司投入網路事業,成立中文科幻網站「科科網」,介紹科幻與科學。輔大應用美術系畢業的徐綺華小姐,以執著的精神一手包辦網站設計與站務。加上吳鴻小姐鼎力相助,找回許多老中青三代愛好者,許多人投入時間來幫忙,台大電機系榮譽教授馬志欽也一直都很支持。
經營網站卻不以賺錢為目的,葉李華可能是第一人。當2000年網路泡沫化,財力無法支持,科科網也暫時下台一鞠躬。葉李華笑著說,網路事業是平等的競爭,因為大家都沒經驗,都要從頭學起,起跑點是一樣的。雖然最後經營失敗,卻得到許多寶貴經驗,也認識不少人,有了後來合作的機會。他笑說,目前唯一還活著的科幻網站「新客星站」的主持人吳鴻小姐,就是當時結識的。
科科網目前蟄伏在交通大學,正等待敗部復活。將來首頁之下一分為二,其一是交大科幻研究中心的網頁,,其二是一個嶄新的科普網站。
協助出版事業
1997年7月,《科學月刊》的張之傑為了策劃「科學與科幻專輯」,找到才剛回國的葉李華,請他擔任編輯委員。葉李華為專輯奔走,聯絡失散各地的科幻小說作家。他之前曾任《幻象》季刊的編輯與審稿,有這方面經驗。此後他也聯繫上其他出版社,遊說推動科普與科幻,兩者相輔相成。。最近籌畫中的《網路與書•科幻專輯》,則由葉李華的學弟鄭運鴻召集聯繫。
媒體行銷
葉李華不諱言,有知名度能做更多的事,而利用媒體是最快的方法。他認同施寄青的做法,為了推動女權不惜拋頭露面,但一直保持純真心態。和媒體合作可以造成良性循環,葉李華笑著說,這是不要錢的行銷手法,也是多年來從叢林法則中學到的教訓。
他上過許多廣播節目,只要是和科幻有關都不推辭。其中包括中廣、台北之音、飛碟、News98、教育廣播電台、中央廣播電台、Power
989、漢聲電台、正聲與新黨之聲。教育廣播電台的「談科論幻」的節目,葉李華出馬與洪璘璘小姐共同主持了半年﹔他也參加過中央廣播電台的「驚爆X檔案」節目,兩位主持人黃力奎、王介芸還被他找來幫忙「倪匡科幻獎」,成為科幻的生力軍。
廣播節目的確收到了效果,漸漸也吸引電視媒體,注意到這位科幻的幕後推手。98年大地頻道楊照主持的「大地藏無盡」,就做過一次科幻專輯﹔他也在東森電視台「發燒人物」、公共電視台成英姝主持的「新閱讀時代」中受訪。「賴國洲書房」甚至請他主持過一集,葉李華說,上了節目才知道面對鏡頭的確不容易,比起來教課還算是最簡單的。授課、演講、參加廣播節目到上電視,難度愈來愈高,這方面還需要練習。
回到校園
當初從未想過回學術界的他,在機緣巧合之下,又回到校園開班授課。《科學月刊》的編委 、台大電機系榮譽教授馬志欽一直支持科普教育,1998年介紹他認識世新通識教育中心主任趙慶河老師。趙教授提起世新正缺一門通識課,問葉李華有沒有興趣教科幻。「你敢開,我就敢去教。」葉李華接下來便開設國內第一個科幻通識課程「科幻天地」,上下學期各一班,從98年至今已經開過五班。
2000年秋,交通大學理學院院長林松山對科幻相當認同,在林院長支持下,三週內獲得聘任,葉李華遂在理學院開起三學分的「科幻天地」。科幻課設在理學院之下,的確是前所未聞,學期末通識中心追認後,也請他下學期開設通識課程「科幻作品選讀」。這門課比「科幻天地」深,不僅有作品導讀,也要看電影、交報告,而且在視聽教室上課,有多媒體輔助,頗受好評。
下個學期葉李華將在交大傳播所開設「科技與文化」,將來也可能在交大建築所開課,以科技談論未來的建築。這點日本建設公司已有先見之明,正在研發月球混凝土,看好太空建材市場。
雖說未曾想過回到學術界,葉李華現在正研究科技未來學,已經為《科學發展月刊》寫了兩篇文章。過去還是野狐禪的未來學,還有80%的科幻成分,但現在科學知識加上網路力量,也可以有學術貢獻了。如何搜尋有用資料、比對和驗證也是課題。談到科學眉飛色舞的他,仍然醉心於學術研究。
交大科幻研究中心
校園中的確有不少熱愛科幻的學生,科幻社團有台大的「星艦學院」和交大的「科幻科學社」,葉博士也指導學生製作網站,並幫忙發行科幻科學電子報。交通大學張俊彥校長鼓勵狂想與狂點子,對科幻也很支持,隸屬交通大學浩然圖書館的科幻研究中心於焉成立,成為推廣科幻研究與鼓勵創意的首座校園基地。葉李華擔任主持人,與新婚妻子林繼珠不支薪的為中心服務,並主辦第一屆「倪匡科幻獎」。
科幻研究中心的榮譽顧問目前有三人:倪匡、張系國與李傑信,三位都在國外。倪匡一直是最支持科幻推動的﹔張系國未來有機會回國當一年客座教授。李傑信是NASA的太空任務科學家,也是中文科普作家,著有《追尋藍色星球》、《我們是火星人?》。1999年葉李華為《科學月刊》訪問物理前輩李傑信博士,兩人便經常通信。李傑信放棄物理研究,訓練科學家並推廣科學,兩人心路歷程相似。
合作經驗談
擁有這麼多合作經驗,葉李華也掌握了一些心得。由於獨生子個性使然,過去一直是單打獨鬥,然而個人力量終究是微弱的。葉李華說,科幻經典影集「星艦系列」(Star
Trek)劇情中處理衝突時,就屢屢強調管理與合作的重要。如今與合作單位洽談時,他會盡量為對方著想,在雙方利益交集處發揮。除了與決策者達成共識,有時接頭人更重要。理念相同時,合作過程中幾乎只要掌握大方向,不必事事躬親。
有鼓勵,自然也有人說風涼話。為了理想,葉李華謹慎結交盟友,對於找他合作的人都不輕易放過。有時事情也會水到渠成,如Hallmark電視台相當有心,主動與他聯絡,後來與台大「星艦學院」合辦的座談會就順利舉行。理想,還是有感染力的。
得到認同與鼓勵之餘,他盡量避免商業色彩,凡事推廣但決不推銷。雖然許多同好對成立科幻學會的呼聲甚高,但他連連推辭,是考慮到一旦組織成立,就要選舉理事長,將成為政治團體,沾染上政治習氣。他也不愛囉唆的頭銜,在交大科幻研究中心只簡單的掛名主持人,科科網也只是總召集人。
中國科幻小說
提到科幻文化時葉李華說道,中國文化前瞻性不足,喜唱高調又十分懷舊,這點也反映在大眾文化中。科技發展進步的國家,美國有星艦影集,日本有原子小金剛﹔對於小時候陪伴長大的東西,人們必留下深刻印象。日本的空想文化具未來感,也有助於科技發展。現在台灣的小朋友缺乏這樣的偶像(Icon)。
對這次角逐「倪匡科幻獎」的作品,葉李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從評論獎得到很大的鼓勵,得知全球華人地區各角落還有這麼多科幻迷,對倪匡小說瞭如指掌。憂的是評審一致觀察到一個普遍現象,感覺年輕人的文字功力似乎降低了。故事跳接快,交代得有些不清不楚,不知道是網路普及化導致出版太容易,使客觀標準拉低,葉李華笑說,還是他們自己落伍了?
至於他對青年作家的期許,是多看倪匡與張系國的小說,截長補短,可以兼顧中國風味與科學精神。不過他也對新進提出忠告:「不要做『職業』科幻小說作家,會餓死的。」例如蘇逸平寫作橫跨不同領域,《北京滅亡》的作者張草白天則以牙醫為業。
過去現在未來
葉李華說,他對科學的興趣剛好分為三大方向──過去、現在與未來。過去是科學史,現在是科普,未來則是科幻,三者互相為用。將來不論多忙,他的原則是科普與科幻的比重,維持在4:6到6:4之間,不會過於偏重一邊。他笑說,除了老婆是絕不能捨之外,金錢或物理研究都可以放棄。很多人勸他回物理界,但是「科學界少我一個人不會有損失」,科幻少了葉李華就差很多。
回顧這三年,葉李華作了一個總結:1999年科科網號召台港老中青三代、2000年策劃科幻系列、2001年舉辦科幻獎。他目前的理念是站在第一線服務。他自比艾西莫夫小說《正子人》(電影「變人」原著)中的喬治,也是生性內向的獨生子,但為了理想將不惜挺身而出。他以一句話作結:「小時用科幻築夢,長大後用科學逐夢。」
相關網站:
http://yehleehwa.net(葉李華個人網站)
http://sf.nctu.edu.tw
(交大科幻研究中心)
(原載《文訊雜誌》196期2002-2,作者授權刊登)
Copyrightc 199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網站瀏覽方面的問題請洽網站管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