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為科幻探險家──科學博士葉李華的另類抉擇 金多誠
對葉李華這種既熱愛探究科學知識又癡迷於科幻天地的「科學家」來說,捨科學就科幻或捨科幻就科學,本來就是兩難,但有一天葉李華一轉念卻說:「科學研究少我一人沒損失,科幻推廣少我一人,就少了很大的力量」……
六十年代,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在南方城市的戲院裡,耳朵聽著父親逐字逐句念出的字幕,眼睛可不放過一幕幕驚異的畫面,隨著情節起伏,充滿想像、偵探、推理、懸疑的「聯合縮小軍」,抓住了葉李華幼小的心靈。這個一九六二年出生的獨生子,從小愛科學、愛幻想,最著迷的是漫畫家劉興欽的「阿金與機器人」和電動木偶影集「神奇雷鳥號」,他看遍了所有科幻漫畫、科幻電影、科幻小說,不管是深科幻或是淺科幻,都以最大的原始熱情全數拜讀。
科幻引動了他對科技的憧憬,刺激了他的想像力,讓他從小就立志學科學、做個科學家!本來一路順順地走下來,如願拿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學博士學位,如願在美國柏克萊勞倫斯國家研究室做了客座研究員。誰知,年幼時「聯合縮小軍」裡的場景,數十年都鮮活地存在他記憶深處,伴隨著他成長,成為他心底真正的聲音,最後竟然轉化成他選擇人生目標的原動力。
光讀科幻小說還不夠,還做閱讀筆記
一九七八年,葉李華高一,倪匡第一部科幻小說「雨花台石」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刊出,葉李華一讀之下大驚:「終於看到真正的中國科幻小說了!」從此,開始著迷,追著讀、趕著看,連載的、成書的,一本一篇都不放過。光讀不夠,還做閱讀筆記。筆記上寫的不只是心得感想,還有人物關係圖譜、故事發展系統,甚至故事發展構想建議。在服兵役的第二年,倪匡先生來台灣出席「倪匡讀友會」,葉李華特地請了假,親自送上自己多年閱讀倪匡作品的總成果。當時倪匡迷何其多,但葉李華對作品的深入、熟悉程度卻是最深,讓倪匡極受感動,從此,兩人成為忘年之交,從台灣、香港到美國,葉李華都是倪匡的「小朋友知己」。
一九九三年春天,倪匡隱居六個月後,給了葉李華一句話:「來吧!」兩人又連絡上了,成了同住舊金山的鄰居。葉李華為倪匡裝了部「聲控」電腦,創作力驚人的倪匡開始「用聲音」創作。倪匡有一套金庸武俠小說第一版,任誰借都是一次一套,看完了再來換,即使是金庸的兒子也是一樣待遇,唯獨葉李華可以一次借三套,可見倪匡對葉李華的信任。而兩人「以文會友」的情誼,更表現在倪匡最後一部手寫作品「雙程」中,書中的兩頁附錄,是葉李華仿倪匡筆法寫的,說是為了讓書裡的「科學」更周延,更具說服力。在葉李華深居舊金山潛心翻譯的四年裡,倪匡對他頗有意見,常說:「我六十歲隱居,還說得過去,你才三十多,該回台灣推廣科幻,你若去做,我無條件支持你!」
就這樣,一九九七年三月底,葉李華回到了台灣,開始以最大的熱情與使命感,從主觀的科幻迷轉變成客觀的科幻推廣者!
在一九八○年代,台灣只有一個科幻小說創作獎,就是張系國創設的「張系國科幻小說獎」,此時,葉李華才是初試身手的科幻小說創作者,科幻小說獎只舉辦了六屆,葉李華就連續參加了三屆,終於得到一九八九年的首獎,這個首獎讓葉李華除了享受得獎的喜悅,似乎也讓剛萌芽的科幻傳播使命感迅速茁壯。因為,在葉李華全力參加科幻小說創作比賽的同時,他也熟讀了張系國全部著作,密集而深入的閱讀,不但讓葉李華創作的風格脫離了倪匡的影響,更開啟他對科幻的大格局思考。
在倪匡的催促與使命感召喚下,他回到生長的故鄉
一九八九年,葉李華開始為張系國創辦的「幻象季刊」奔走,擔任編輯委員,短短兩年間,他幾乎熟識了所有海內外老中青三代科幻小說家,特別是台港兩地的重量級作家,包括:李逆熵、杜漸、譚劍、蕭志勇、平路、李黎、溫瑞安、黃海、葉言都、張之傑等等。這是他傳承張系國科幻推廣精神的具體行動,也是他推廣科幻的第一個工作。
對葉李華這種既熱愛理性的科學知識又癡迷於科幻的「科學家」來說,捨科學就科幻或是捨科幻就科學研究,本來就是兩難的抉擇,但是勤於思考、常能洞見關鍵的葉李華卻能說得一針見血:「科學研究少我一人沒有損失,科幻推廣少我一人,就少了很大的力量!」他的擔當與膽識,完全表露。
在舊金山「沈潛」的日子裡,他天天工作十小時以上,翻譯前一定讀過兩、三遍才著手,四年內,翻譯了二十四本著作,一半是科普一半是科幻,這樣的成績似乎清楚說明了:他已立下成為科普教育者與科幻推廣者的職志。果然,在倪匡的催促與自己使命感的召喚下,他回到生長的故鄉,他的重要工作真的一半奉獻給科普一半奉獻給科幻。
在科幻推廣上葉李華真是不遺餘力,他開設了華文世界第一個專業科幻網站「科科網」。他也是台灣第一個在大學開科幻通識課程的科學家,分析欣賞中西方科幻小說、電影、講述理論與發展脈絡,同時鼓勵學生創作科幻小說,現在世新大學「科幻天地」已經教出二班學生。而同時他策劃的「科•幻系列」,也在今年六月底正式在天下文化推出。
他優游科幻世界,並散播快樂的訊息
作為一個科幻推廣者,葉李華最大的核心信念是:透過科幻推廣科學精神。因為科幻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有無限的魅力,正是推廣科學精神最好的媒介。什麼是科學精神?就是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而科幻就是以科學知識為地基。在堅實的地基上搭多少層建物都一樣牢靠,也就是說,科幻小說裡的「幻」,並不會和現有的科學知識牴觸,是未來可能實現的幻想。
四十靠邊的年紀,葉李華在資深出版人吳程遠的「善誘」下,完全「入世」了,為科幻迷和科幻新鮮人獻上兩部科幻經典;克拉克的「3001:太空漫遊」和艾西莫夫的「正子人」。在百忙中,他捨我其誰的翻譯了電影「變人」的原著「正子人」,率先享受了這部機器人系列經典作品中那種既熟悉又陌生的魅力,那種既好奇又恐懼的致命吸引力。
葉李華就像科幻世界裡的小精靈,優游了科幻世界就四處散播快樂的訊息;他又像踏進科幻世界的拓荒者,有著無畏艱苦的執著,雖然路正長,但意志堅定,因為他已經下定決心。
(原載2000-07-09中國時報浮世繪版「有意思的人物」,作者授權刊登)
Copyrightc 199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網站瀏覽方面的問題請洽網站管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