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教授--葉李華 ☉記者郭怡君╱專訪
將近四十年前,電影「聯合縮小軍」裡可以裝進針筒的潛水艇,把還在讀幼稚園的交通大學科幻研究中心主任葉李華深深吸進科幻世界,對科幻的著迷讓他從小立志作科學家,中學時每次看完科幻影集就衝回房間研讀物理數學,想要弄懂影集中提到的科學原理,但等他一路唸完台大電機系、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博士後,對科幻的執著卻讓他作了物理界的逃兵,因緣際會成為台灣第一位科幻專門教授。
葉李華回憶,初拿到物理博士學位時,他已領悟自己在物理研究的天分其實「平平」,比起終生在一兩個物理題目鑽研,還是各種科幻創作展現的廣泛科學世界更吸引他,於是他開始作起專職翻譯,尋找美國優質的科幻小說和科普書引介到台灣。
然而「心在台灣,身在美國」的失落感,讓葉李華終於還是選擇回歸鄉里。一回台,他就被拉去作科學月刊的編輯委員,在幾位老教授「幫忙回校園做好科學教育」勸說下,葉李華開始在世新大學、台灣藝術大學兼課,教起以科幻為主題的通識課程,帶領同學認識科幻創作的科學原理與幻想哲思。
過去在台灣,科幻僅被當成小說創作的冷門領域,由外文或哲學教授在一學期中排幾堂課來教,從頭到尾專門教科幻的,葉李華是頭一個,從此被譽為「台灣第一位科幻專門教授」。
二○○○年在大學同學引介下,他加入交大科普推廣計畫,在校方和企業支持下舉辦倪匡科幻獎,從而成立「交大科幻研究中心」,作為推廣華人科幻文化的基地,他說,科幻和奇幻創作最大的不同,在於科幻一定要有扎實的科學根據,從現有科學經驗延伸,劇情符合內在邏輯且能夠自圓其說,讓幻想和科學有很好的連結。
葉李華指出,科幻小說電影不只是提供休閒的通俗趣味,在「深度科幻」領域,更充滿人文思想和關懷,擁有廣大影迷的「星艦奇航記」系列電影便是最好的例子。
葉李華描述,在第四集「搶救未來」中,一艘無人太空船來到地球,不斷發出強烈的電波訊號而嚴重干擾地球的大氣循環,差點造成地球毀滅,後來人們才知道這艘太空船的電波是想和一種當時已經絕種兩百年的鯨魚溝通,主角群連忙出發回到過去,帶兩隻絕種鯨魚來拯救地球。這個故事隱含的環保意識,便在「害動物絕種最後一定害到人類自己」。
葉李華認為,比起其他種類的小說,科幻小說特別著眼於未來,常扮演烏鴉嘴的角色提出科技發展的「預警」,從中反省人性。
葉李華指出,歐美的科幻研究已行之有年,最知名的科幻研究期刊出版達三十年,台灣可說才剛起步,去年十月在交大舉辦的「第一屆科幻研究學術會議」,便是把台灣的科幻提升到學術位階的里程碑,而會議論文集預計由交大出版社集結出書,今年底前可望上市。
葉李華近來忙於和國科會科教處合作,希望能結合科幻與科普共同推廣科學。舉辦了三屆的倪匡科幻獎,今年第四屆增加科普寫作獎,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藉由一年一度的高額獎金徵文,引燃華人社會對科幻與科普的重視,他強調,科幻和科普寫作蘊涵的想像力與創造力,都是知識經濟時代重要的無形資產。
(原載2004-05-03自由時報,自由時報授權刊登)
Copyrightc 199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網站瀏覽方面的問題請洽網站管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