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科學奇境:星星的使者

  小寶寶不舒服的時候,作父母的要怎麼辦?理所當然是帶他們去小兒科求診。因為兒童的生理尚在成長發育,診斷及處方跟小病人的年齡有很大關係。所以在醫療體系中,專為小朋友治病的小兒科確有獨立出來的必要。

  而小朋友需要課外讀物時,家長該準備什麼樣的精神糧食呢?自然是為他們找些優良的兒童讀物。這是因為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讀物的題材與內容必須將這點列為首要考量。所以世上才會有兒童文學,才會有專門寫書給小朋友看的大朋友。

  內行人都知道,兒童文學的難度絕不下於成人文學,要寫出吸引小讀者的科學讀物更是難上加難──你得寫得深入淺出、你得配上精美插圖、你得控制字數不多不少……光是這些限制,就足以令許多有志之士裹足不前。而在出版業蓬勃發展的台灣,兒童文學書籍早已不虞匱乏,尚待努力的只剩下專為學齡兒童撰寫的科學讀物。在欠缺本土作家的情況下,譯介優秀外國作品總是最有效、最實際的辦法。

  這本給小朋友看的伽利略小傳《伽利略:星星的使者》正是這種時空背景下的產物。原作者彼得•席斯是一位深具素養的兒童教育家,在上述的重重限制下,他仍然表現得游刃有餘,自寫自畫出這本令幼兒愛不釋手的科普讀物。

  本書風格可謂匠心獨具,為了引起小讀者的興趣,一律以彩色圖片為主,以敘述文與說明文為輔。每頁用幾句敘述文勾勒出主人翁的生平,再由說明文提供許多補充資料。最有趣的安排,莫過於說明文活潑生動的表現方式,非但直排、橫排交替運用,甚至還有彎彎曲曲、繞來繞去的文句,像是存心跟讀者捉迷藏(使人不禁想起《愛麗絲漫遊奇境》)。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說明文較為深奧枯燥,必須挖空心思吸引小朋友的目光。這一點作者的確做到了,而且做得極為成功。

  伽利略於一六四二年在軟禁中逝世,巧合的是牛頓正好誕生於這一年。經由牛頓發揚光大,伽利略的智慧遺產開啟了近代科學文明。羅馬教廷在逼死伽利略三百五十年後,在探測木星的「伽利略號」升空三年後(書中誤為登陸),終於在科學面前屈膝,於一九九二年宣布「赦免」他的罪狀。本書將這段極具諷刺性的史實,以時間軸的形式呈現出來,想必會在小讀者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記。

  中譯本總體成績不惡,譯文流暢優美,非常適合學齡兒童。為了降低讀者的年齡層,敘述文特別加上注音,讓剛入學的孩子便能享受閱讀的樂趣。隨著年齡與學識的增長,學童又能一遍遍反芻較深的說明文。這一番巧思,使本書成為伴隨兒童成長的良師益友。

  美中不足的是翻譯工作尚有瑕疵,例如出現多次的「麥迪錫星群」就解釋得含混矛盾。其實這個名詞應該譯為「梅迪契星」,是指由伽利略發現的四顆木星衛星。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科普翻譯之難之險,連專業文字工作者都難免有失誤的時候。此外「伽利略」是個積非成是的譯名,我們應該儘早改用「加利略」稱呼這位一代偉人。

  伽利略是西方家喻戶曉的人物,但在中文世界中,他的成就似乎被後起之秀牛頓、愛因斯坦等人所遮掩。欣見這本寓教於樂的兒童讀物問世,讓學齡兒童提早認識這位承先啟後的大科學家,進而培養理性的思考力與判斷力,以及反權威、反迷信的科學精神。




Copyrightc 199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網站瀏覽方面的問題請洽網站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