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電台「文藝橋」節目──衛斯理書齋單元
播出時間:2005年12月4日(日)早上8:00∼8:30
主持人:梅少文
主講人:葉李華教授
文字記錄:吳雅芳

梅:各位愛好文藝的朋友您早,還有在電話線那頭的葉李華、葉老師你好。

葉:梅姊好,各位聽眾大家早安。

梅:是,每個星期天的早晨,在葉李華、葉老師大力贊助之下,讓我們在空中開闢了「衛斯理書齋」。其實,葉李華這一年一直都在忙類似的事情,對不對?

葉:對,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

梅:是,這麼多有趣的事情,有些是正在進行中,有的是剛剛結束,完美地畫下一個句點,那就是……

葉:第五屆的「倪匡科幻獎」已經在上周、或者說上上周的周末圓滿結束,頒獎典禮也完成了。接下來,我們就要開始籌備第六屆的「倪匡科幻獎」了。

梅:是的。科技、科幻感覺上是冷冰冰、硬邦邦或者是非常嚴謹,葉李華、葉老師給人家感覺也的確如此,非常嚴謹,不同的是,他還是有非常抒情、浪漫的一面喔。像這次「倪匡科幻獎」的頒獎,我覺得你在那樣的氛圍裡邊、在那樣的場地裡邊,用那樣的形式來舉辦,本身就是非常調和的,很浪漫。

葉:這都是拜中國時報之賜,他們構思了幾乎整個的流程,我們只是插花啦,主人還是中國時報,這點要非常感謝中國時報,尤其是整個從第一屆到第五屆,中國時報幫我們非常非常多的忙,如果不是中國時報,我覺得「倪匡科幻獎」也不會那麼快地就蓬勃發展到現在這個地步。

梅:現在我們就可以開始摩拳擦掌準備下一屆了喔。

葉:對,正在努力之中。

梅:是,如果大家想要試試身手,可以開始囉。

葉:對,明年我們一定會舉辦第六屆的「倪匡科幻獎」,徵文的時間都從四月一號起正式徵文。

梅:是的。好,對於年輕的作者、讀者,或者是對這方面有興趣的朋友們,我想未來是充滿了希望跟可能性;但是對於一個已經卓然有成、一個著作等身的作家要宣布這是他的封筆之作,心情應該是很不一樣的吧。

葉:當然啦,就好像武俠小說裡,一個武林中的大豪傑,要退出江湖,必須要有一個很盛大的儀式或者典禮。

梅:是的,我們要講的,可能大家也都知道,就是倪匡他的封筆之作。

葉:對,報紙上面已經刊出新聞了,倪匡寫衛斯理總共寫了一百四十幾個故事,最後一個故事的書名很奇怪,叫作《只限老友》。「只限老友」,倪匡開了一個玩笑說,這本書的內容,只有老朋友才能夠從頭到尾看得懂,因為裡邊有太多太多的前因後果,他把它都融在故事裡,所以書名叫《只限老友》。這本書的台灣版當然是皇冠出版社出版的,根據報紙上的說法應該是十二月五號、下禮拜一正式推出。

梅:大家指日可待喔。

葉:對。

梅:好,那個是我們目前還沒有看到的書,不過,就從他以前的作品,我們跟著一起讀,我們有一天也可以說我們是《只限老友》當中的老友。把封筆之作先典藏起來,以後有一天你會越看越莞爾,因為裡面每一個環節你都覺得很熟悉。

葉:對,這就是看一系列故事最有趣的地方。一系列的故事,你看著看著,不知不覺就會融入在裡邊,好像你也變成了那個家族的一份子一樣。我以前跟倪匡說過一句很肉麻的話,我說你筆下的那些人物對我來說不止是老朋友,簡直就是親人。

梅:是,像一家人的感覺。

葉:對。

梅:好的,我們現在,在「衛斯理書齋」裡,就趕快把今天要向大家一起來介紹的這本書、這個作品告訴大家。

葉:好的,上次我們曾經預告過,今天要談的叫作《叢林之神》,顧名思義,就是在某一個叢林裡邊有一個神仙,當然倪匡只是借用了這個概念,要講的東西跟神仙完全沒有任何的關係。他這本書裡邊所講的中心主題,就是所謂的「預知」,也就是預知未來的本領或者能力。在科幻小說裡邊,「預知」這件事情是一個非常傳統的一個主題。不只是科幻小說,之前我們也談過,科幻小說的前身、奇幻故事啦或者神話故事裡,談到「預言能力」的非常多。預言能力或者預知能力,很典型地從奇幻、神話逐漸地轉變成科幻;也就是說預知、預言本身是一個幻想,如果跟玄學結合,就變成了奇幻裡的預知能力;如果跟科學結合,就變成科幻故事裡的預知能力。分野滿清楚的,就看你要不要解釋預言能力是怎麼樣來的。倪匡在《叢林之神》裡邊解釋得相當圓滿。我考據了一下,倪匡寫的這個一百四十幾個衛斯理故事裡邊,談到「預言能力」的總共有三本書,三本書裡邊所談的預言能力都來自不同的科幻設定,這也是倪匡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倪匡一再地強調說,他不管是寫任何的小說,不只是科幻小說,任何的小說都從來不會自我重覆,絕對不會把一個主題重覆使用,只是把人物改一改啦、場景改一改啦、時間改一改。

梅:對,不重覆自己。

葉:對。所以即便他談預言、預知能力,他在這三本書裡卻用了三種不同的科幻設定,這是非常有趣的。哪三本書呢?我可以提前告訴我們的聽眾朋友,今天我們要談的《叢林之神》是最老的一本,它是一九六九年年初寫的,一九六九年三月到四月在《明報》連載的。十多年之後他又寫了一本書叫作《天書》,我們之前也預告過,我們之前談過另外一本書叫《奇門》,奇門遁甲那個「奇門」,當然跟奇門遁甲沒有關係。《天書》是《奇門》故事的續集,主題談的卻是「預知未來」。

梅:預知未來。那段時間是?

葉:應該算是十年之後,好像是一九七九年左右,加減一年吧。再更晚的時候,如果我沒有記錯,應該是一九九六年年初的時候,倪匡又寫了一本書叫作《雙程》,不是《雙城記》的那個「雙城」,而是我們說單行道叫作「單程」,雙行道就是雙程那個「雙程」,有來有往的叫「雙程」。《雙程》這個故事裡邊,又談到了另外一種預知未來的方法。

梅:哎喲。

葉:呵……非常有意思。

梅:他實在很厲害。

葉:對。我們可以講一講創意的表現方式。我自己在交通大學一直在開一門碩士班的課,叫作「科幻創意解析」,課名不是說是用很科幻的方式來談創意,而是談科幻裡邊的創意要怎麼樣來分析。前兩個禮拜我就跟同學說,如果談到跟「時間」有關係的,不管是小說也好、電影也罷,絕大多數、百分之九十以上,談的都是「時光旅行」,就是時光隧道啦、時光機器啦,到另外一個時代,不論是到了古代或者到了未來。從一百多年前開始,就有人寫時光旅行的故事一直寫到現在,套一句武俠小說的用語就是「招術已經用老了」,很難推陳出新了,算是陳腔濫調。我就請同學們想想看,如果用時間這個概念,加以科幻的想像,卻能夠避免時光旅行,你還有沒有辦法能夠設計出一個科幻故事、科幻情節來?對同學們來說,這是滿大的挑戰。

梅:對呀。

葉:我跟他們作了一個提示,我說時光旅行通常講的都是人進到時光機或者進到時光隧道作旅行。但是,另外還有一樣東西可以作時光旅行,而且,從科學角度來說,比人作時光旅行還更可信、更可能實現,那就是訊息、也就是英文的Information,或者我們說一個資訊、一個消息來做時光旅行。也就是說不用人、活生生一個人的實體,來進行時光旅行,而只是設法送一道訊息送到未來或者送到過去,這種故事如果發展出來,對於讀者來說可能可信度會更高。

梅:更高。

葉: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看過一個活生生的人,不管是從古代或者從未來來到我們此時此刻。可是,我們比較容易相信訊息會作時光旅行,因為,我們剛才也提到了,從最古老的神話時代或者在宗教的典籍裡面都有非常多的預言、預知,用最嚴格的方法來分析,預言跟預知本身就是科幻裡邊所謂的「訊息的時光旅行」。比如說,我們能夠預知一百年之後的未來,而且斬釘截鐵地說會發生什麼事情,從科幻的角度、科學的分析或者邏輯的分析來說,就是一百年之後的一道訊息,不知道用什麼方式傳回了一百年之前、我們的此時此刻,而被某一個特異功能人士接收到了。這個應該一點都不玄,而是真的可以用邏輯的頭腦,就可以分析得出來。這也是為什麼我剛剛說預言跟預知概念,逐漸地從神話、從宗教裡邊脫胎換骨而變成了一個科幻主題的原因。在做這個分析的時候,我忽然想到,其實好幾年以前我自己就寫了一篇文章,從比較科學跟科幻的角度來談「預言」這件事情。我今天很願意跟我們的聽眾朋友分享一下。大概三、四年前,貓頭鷹出版社出了一本書,一本通俗科學讀物、科普書,叫作《科學家的預言簡史》,「科學家的預言簡史」喔,不是玄學家,書裡邊最主要是談從科學的角度怎麼來預知未來。我們從各種的科學來預知未來,有幾樣事情是大家一定耳熟能詳的,比如說「氣象預報」。

梅:對,我們天天都在看。

葉:「氣象預報」就是標準地是用科學的方法來預測未來,既然是預測,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誤差、有一些不準度,但是現在大家已經相當相信氣象預報了。如果你今天早上出門的時候,不看一看氣象預報,結果颳風下雨,是自己倒楣活該,誰叫你不相信氣象預報。「氣象預報」就是一個最典型的用科學的方法來預測未來。還有比如說,天文學家告訴我們明天晚上會有月環蝕、月全蝕之類的,這也是一種用科學的方法來預測未來,而且,預測得非常準確,我們就可以把時間安排好,全家出來賞月,雖然不是中秋節,不過,月蝕是很有趣的一個天文現象。所以說科學越來越發達,這一類的預言對我們來說一點都不稀奇,一點神祕跟玄學的成分都沒有,但是有一些預言還是滿神祕的。比如說,如果真能夠預測一百年之後發生什麼事情,這個絕對是目前科學力有未逮的事情,這方面,就必須加入科幻的想像力了。凡是科學不足的地方,我們都可以用科幻的方式把它補足,我常常強調一件事情,科幻是又有科學又有幻想,它絕對不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問。如果科幻太嚴謹,也就不算是科幻,就變成另外一門科學了。所以,看科幻小說,我們不必太過認真,最主要是要看它的概念是不是有道理、有價值,裡邊的推演過程,小說家總是會有一些渲染、有一些藝術加工的成分,這是我一而再,再而三強調的。我們談了那麼多前提,我覺得還是應該把《叢林之神》的故事梗概介紹一下。這個《叢林之神》故事,我剛講的,是倪匡第一次用他的科幻想像力來談預知,它的中心構想是說應該會有一種裝置能夠影響到人類的腦部。這個故事裡面的主角,他去巴西探險,透過土人發現了一樣東西,看起來完全不像是土人製造的東西,據說是從天外飛來的,看起來像是一個非常高科技的產品,一個銀灰色的圓柱體,只要把頭貼近這個圓柱體,久而久之你就會具有預言能力。倪匡的設定是說,人腦如果經過了某一種方式的影響或者改造,或許就會有預言能力。為什麼呢?在故事的結尾,他稍微提了一下原因,倪匡認為人腦會發射一種腦電波,速度很可能是超越光速的,既然能夠超過光速,也就打破了現有的所有物理學定律。目前為止,我們所有的物理學,都還是根據愛因斯坦在整整一百年前、一九○五年時候所提出的「狹義相對論」所講的,光速是所有的物質跟訊息的極限速度。既然倪匡敢於假設腦電波的速度是超越光速,他的科幻設定就站得住腳。也就是說人的腦電波比光速快,所以可以追到前面去看一看未來發生了什麼事,然後,再回來告訴你,好像是用你的腦電波來發射一道雷達,然後再反射回你的腦部一樣。這當然是一個非常薄弱的科學推理,但是,我說的薄弱是從科學的角度;從科幻的角度,絕對站得住腳。在結尾的時候還特別討論一件事情說,衛斯理的太太白素說,我覺得愛因斯坦可能理論還是有瑕疵,愛因斯坦說所有的東西都不能夠超越光速,其實有另外一樣東西是例外的,那就是腦電波。也就是因為倪匡敢於這樣大膽想像,他把《叢林之神》寫得從頭到尾相互地呼應,所以說這是一個非常標準的科幻小說,裡邊沒有玄學的成分。

梅:是,我想,講到《叢林之神》的預言、預知,通常我們會覺得能夠知道未來、能完全掌控未來,應該是很快樂的事情喔,如果聽眾朋友看了這個作品,你會知道,其實那是有些悲情的喔。講到這個作品裡邊悲劇的塑造,是不是葉李華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葉:這個故事的男主角是一個標準的悲劇型人物。就像梅姊剛剛講的,一般人都覺得如果能夠預測未來而且能夠掌握未來、掌控未來,應該是非常快樂、甚至會覺得自己跟神一樣。問題是,知道了未來,如果不能掌控未來,那就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了。我們看過很多的神話、宗教或者奇幻小說裡邊,這些人為什麼會具有那麼高、類似神一般的身分?那是因為他們既能夠預知未來又能夠掌控、甚至改變未來;可是,像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即使有了能力能夠預知未來,也只能夠面對著未來束手無策、望洋興歎,明明知道自己明天會出什麼意外,可是一點輒也沒有,還是要硬著頭皮,從今天過到明天,接受這個意外的過程。即使是預知到你的未來一帆風順,然後能夠壽終正寢,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為太無聊了。倪匡一直在書裡邊寫說,對於那個主角,未來像什麼呢?未來像是一張連分類廣告都看完了的舊報紙,一點一滴通通都在他的腦海記憶裡,一點都沒有挑戰性,一點都不會有任何的新奇跟驚喜了。很有趣、很反諷的一件事情。男主角在故事中間部分的時候,跟衛斯理說,我唸一下這句話,他說:

  「我預知我自己將死在腦科的手術床上,因為我的想法和你的提議一樣,最後我會想用腦科手術來除去我的記憶和預知能力,結果手術失敗,我就死了。」

這是他的預知,也是事實,到最後他還是不信邪,因為實在太痛苦了,他就去找最有名的腦科醫生說,你能不能幫我動腦科手術,把我的腦子裡邊那些特殊的構造清除掉,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他就完全照他的預言演出一遍,好像是一個很忠實的演員,根據他所預知的劇本,把自己的一生給演完了。這是一個非常悲劇型的人物,這也是倪匡稍微顛覆傳統的概念。

梅:嗯,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他的作品裡邊,他永遠不喜歡重覆,因為他覺得挑戰是很有意思的。

葉:對,真的是這樣子。

梅:對,我想這個觀念反而會讓我們比較能夠坦然地面對我們現在,即使我們不知道將會發生什麼事情,那種期待或者那種忐忑本身,也是一種福氣耶。

葉:對,我自己常常就會用六字箴言鼓勵我自己。

梅:你說說看。

葉:那就是「危機就是轉機」,呵……這種情形常常發生。如果知道這個危機一定會化解,就好像你看一個很驚險的電影看第二遍一樣。

梅:對,反正你都知道怎麼了,過程就沒意思了。

葉:對,當我們類似這樣的電影看第二遍,絕對不會被它的劇情所吸引,而會去觀察別的一些細節部分。

梅:或者它的結構怎麼去鋪排等等,就很客觀了。

葉:對,可是,就沒有辦法享受到情節的張力了。

梅:對。我們是不是預報一下我們下一回要說的書?

葉:喔,下禮拜的故事非常短,但是我們還是用一個禮拜談一個故事的這種方式,如果故事短,我們就可以補充一些其他的東西。

梅:相關的。

葉:對。叫作《再來一次》,再來一次最常碰到的是什麼呢?如果我們去聽音樂會之類的,如果非常精彩,最後我們就會喊再來一次,倪匡,就用這個意象來當一個開場,當然故事跟音樂會是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的。如果我們還有一點點時間的話…。

梅:還有一點點時間。

葉:我自己還想再跟聽眾朋友分享一些其他和「訊息旅行」有關係的故事。

梅:好的。

葉:我非常推薦幾年的有一部電影,一部科幻電影,叫作《黑洞頻率》。《黑洞頻率》這部電影就是一個標準的「訊息的時光旅行」。這故事裡邊講到橫跨了三十年的兩個不同的時間點,兩個人彼此之間竟然透過了無線電通信說上話了,更好玩的是,這兩個人是一對父子。故事非常精彩緊張,而且合情合理,沒有任何邏輯上的破綻,過去十年來我很少看到這麼精彩的科幻電影。也就是說過去十年來,如果你要我列出三、四部最精彩的科幻電影,這個《黑洞頻率》一定是名列前茅。另外還有一些跟時光旅行不算有直接關係的,像我剛才一開始的時候提到的,我總是請同學們想想,不要落入既有的窠臼,像我們最常看到的相關的時光旅行,「人的時光旅行」或是極少數的「訊息的時光旅行」,除此之外,還有沒有任何的科幻電影或者科幻小說,可以拿時間或者時光來當主題卻不碰時光旅行的?我覺得這就是一點一滴地把最精華的創意逼出來,不要沿著別人的那條老路走,自己要能夠推陳出新。我嚴格限制他們不要做時光旅行,連訊息的時光旅行都不要做的時候,你能怎麼辦?還是有辦法。我就放了兩部影片,一部是電影、一部是「X檔案」的影集,談什麼呢?絕對是以「時間」當作它的主題,但是,跟「時間旅行」完全沒有關係,它談的是「時間的壓縮」。也就是說,這個主角忽然之間有了一個能力,這個能力可能是很科學的、也可能是有一點點奇幻的,竟然他的生活速度,比別人的日常生活中的速度快了幾萬倍,甚至幾十萬倍、幾百萬倍,所以,在他的行動過程中,別人好像是一尊一尊的蠟像一樣。對他來說,他一旦進入快速的狀態,整個的世界就變成了靜止的了,這個時候,就會產生一些非常有趣的科幻想像。類似這種故事,我自己收集了好幾部,不管是影集或者是電影。

梅:是,這很有意思噯。

葉:噯,這就是像我講的,創意是源源不絕的,只要你肯想,絕對可以不必拾人牙慧,永遠可以推陳出新。我最高興就是,有同學說,老師還有一部,跟這個完全都沒有關係,我說什麼?他說這部電影叫作《今天暫時停止》,我說沒錯,不知道梅姊有沒有看過?

梅:呵……好有意思喔。

葉:對,它就講有一個人每天早上起來又回到昨天。這就是科幻最有趣的地方。

梅:對。

葉:永遠可以在舊有的一些題材裡邊(梅:推陳出新。),卻挖出一些新的呈現跟表現方式。這是我在學校上課的一點點心得,跟我們聽眾朋友分享一下。

梅:我覺得,我們這個單元越說越有趣喔,這裡邊除了我們可以跟著一起進入衛斯理故事,同時也可以看到倪匡在整個氛圍裡,他是怎樣源源不絕地去挖掘他的創意,在看他的創意的時候,也培養了、開發了很多我們應該有的創意。創意的方法是可以很多元的,有不同的途徑,是不是?

葉:對我來說,所有的科幻作品都是創意的根源,噯,可以挖掘的創意是無窮無盡的。

梅:對,更宏觀地說,除了倪匡之外,所有的科幻作品它的根源就是來自於創意,不斷地創意。

葉:對,所以我們要常常旁徵博引一番。

梅:是的。好,限於時間的關係,到這裡又該暫時告一個段落囉。

葉:好的。

梅:謝謝交通大學科幻中心主任葉李華、葉教授,謝謝。

葉:謝謝梅姊,謝謝各位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