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電台「文藝橋」節目──衛斯理書齋單元
播出時間:2005年11月13日(日)早上8:00∼8:30
主持人:梅少文
主講人:葉李華教授
文字記錄:吳雅芳

梅:各位愛好文藝的朋友您早,還有目前在電話線那頭的葉李華、葉老師你好。

葉:梅姊好,各位聽眾大家好。

梅:是,葉李華老師每一次一來,我覺得,雖然是星期天的一大早,我們節目的精神都煥發起來喔。今天要講的這個題目,名字叫作《屍變》,聽這個名字好像挺恐怖的。

葉:對,所以滿適合星期天的一大早來講,而不是星期六的晚上來講。

梅:稍微好一點,是不是?

葉:好很多,呵……

梅:好,如果聽眾朋友你是第一次聽我們節目,我覺得,在這裡我們應該簡單地說明一下這件事情的源起。葉老師,你跟大家說吧。

葉:好的,我們這個單元叫作「衛斯理書齋」,從六月底開始,一直到現在已經四個月的時間了,我們想把倪匡先生所寫的衛斯理故事,總共一百四十幾個故事,根據他的寫作順序,平均每個星期講一個故事。半個小時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所以我們採用摘要的方式,盡可能講它裡邊最精華的部分,有些時候,旁徵博引談一談衛斯理的這些科幻故事跟其他的一些科幻故事一些關聯,或許是有因果關係,或許是不謀而合,相互對照之下都非常有樂趣。我們這個單元會開闢,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大概在今年的年中,中間的「中」,我跟梅姊討論到,我現在正在蘊釀一個很龐大的工程,我準備要寫《衛斯理回憶錄》;我剛才講過,衛斯理的故事總共有一百四十幾個故事,我在兩年前跟作者倪匡說,這年頭大概已經沒有人可以把衛斯理的一百四十幾個故事仔仔細細通通看完,我們應該用非常濃縮的方式把它整理成一套回憶錄。倪匡覺得這個點子滿好的,但是倪匡特別囑咐我一句話說,如果光是整理舊的東西,老讀者絕對不想看,因為都是看過的東西了,所以,回憶錄一定要加上新的東西。至於加上什麼新的東西呢?我們討論的結果,就是倪匡在寫衛斯理這些故事,常常會有一些伏筆。這些伏筆有些時候發揮了;有些時候,卻又留在那邊,一直是伏筆。倪匡說,他在他的故事裡邊有很多地方,有了開頭,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結尾,他說這是可以大加發揮的地方,所以我就遵從他的指示,在回憶錄裡,要把他在衛斯理這些書裡邊,所提到的這一些線頭,盡量做一個收尾的工作;這個工作當然是非常浩瀚的,我跟梅姊講過非常多次,我只能夠盡力而為。好,我們簡單地把因果關係講到這裡。

梅:謝謝老師,非常能夠把握時間喔。我想,我們每一次用半個鐘頭,讓聽眾朋友先聽為快,一方面,透過葉李華、葉老師對於這些故事本身的了解,跟學術專業的精進研究,在我們節目裡,也一起享受旁徵博引的這個部分。而且,倪匡他所提的那些還沒有落實的伏筆,是葉李華教授在爾後的回憶錄中非常好發揮的一個空間,他會在我們節目裡,三不五時地,作一些預告,對不對?

葉:對,而且很希望我們的聽眾朋友給我一些回饋,大家集思廣益,可以把這個回憶錄寫得更好。

梅:是的。好的,現在我們就趕快言歸正傳了。《屍變》這兩個字,聽名字就挺恐怖的。講到科幻,我一直在回憶我自己為什麼對這個領域覺得比較陌生,可能一開始的時候就有事情讓我有一些排斥。

葉:這樣子啊,呵……

梅:我在想會不會是這樣子,現在不怕了啦,現在跟著葉李華在這個領域裡邊一起悠遊,我覺得滿有趣的。

葉:所以踏出錯誤的第一步是很可怕的事情。

梅:就是啊,不過凡事只要開始就不會嫌晚。

葉:所以,我每次要推薦別人看科幻小說,我一定會推薦那些最軟的、最不會讓任何人有排斥感的科幻小說,比如說倪匡幾部精彩的小說,絕對不會是今天的小說,我絕對不會讓一個對科幻非常陌生的人第一天就看倪匡的《屍變》,因為真的會引起他的反感,說奇怪,怎麼可以把科幻跟恐怖靈異都結合在一起。

梅:是,恐怖和科幻真的像連生嗎?至少在開始的時候。

葉:我們很早的時候提過一件事情,就是我在美國的時候,發現過一家書店,叫作「黑色嘉年華」,這個書店只賣三種書,就是科幻、奇幻跟恐怖,在美國讀者的心目中,這三種文類是非常非常接近的,其來有自。我們或許可以來個旁徵博引,世面上最早的一本科幻小說可以遠溯到一八一八年,也就是將近兩百年之前。這本書當初在寫的時候,本來是準備寫成一本恐怖小說,但是,無心插柳的結果竟然就寫成了科幻小說,這本書的名字,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就是《科學怪人》。

梅:相信大家都知道,因為連我都知道,呵……

葉:這樣子呵……在台灣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包括有注音符號的版本。

梅:是的。好,是不是喚起各位不同時期不同的記憶呢?它的版本很多,表達的方式也都不一樣喔。這個《科學怪人》算是最早的囉?

葉:我剛剛說過,一八一八年出版,一八一六年所寫的。我們前面幾集也稍微提過,如果我們要追本溯源科幻,會發現它源遠流長。它的源頭可以說都是神話,奇幻、科幻的成分非常非常弱、非常非常淡,隨著科學越來越發達,這一些幻想小說的靈異成分、玄學成分越來越少,而科學成分越來越多。二十世紀的學者在做整理工作的時候覺得,雖然一脈相承地從玄學幻想,逐漸脫胎換骨變成了科學幻想,但是,總得找一個時間點來做一個比較明確的切割,雖然很難做得很明確,不過,幾乎全世界的學者跟科幻迷公認,一八一八年的這本《科學怪人》可以當作科幻文學的起跑點。在《科學怪人》之前,雖然已經有了好幾本非常非常接近科幻小說的幻想作品,比如說,在一八一八年之前有人寫過「登陸月球」,也有人寫過「機器人」,但是,那一些小說還是不脫奇幻跟玄學的彩色。一八一八年的這本《科學怪人》,像我們剛才說的,在讀的時候,前面感覺起來好像非常陰森森,就好像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這個《屍變》一樣,可是到了後面,越看越發現,它裡邊根本一點靈異成分、玄學成分都沒有,它反而是盡可能地利用當時的…

梅:科學知識。

葉:用十九世紀初,一八一六年的時候,當時人類所知道的最尖端科技,必須一再強調,當時人類所知道的最尖端科技,來解釋這一個神祕現象,這就非常符合科幻的宗旨。常常有人問我說什麼叫科幻?我自己準備了好幾種標準答案,看什麼場合用什麼答案。但是在介紹這一類的作品,對什麼叫科幻,我的標準答案就是,裡邊的點子必須要跟當時當代,創作這部作品的當時當代,的尖端科技相結合;這還不夠,還要加上一件事情,就是再加以延伸,再延伸出去。

梅:演繹一些。

葉:對,科幻就是科學幻想,跟當時當代最尖端的科技結合仍然是科學的部分,再加以延伸、再加以推廣才是幻想的部分,這樣子把科幻作個小小的定義也有一個好處,充分說明了科幻的推理過程,它的科學和幻想其實是一個有機體的結合,絕對不是這一塊是科學、那一塊是幻想綁在一起就可以了,它必須根據當時當代……

梅:揉在一塊兒。

葉:對,根據它來出發,然後再加以延伸、加以推理、加以幻想出去。從這個標準來看,《科學怪人》這本書真的是無心插柳,完全做到了這件事情。

梅:我聽說你為了《科學怪人》還動筆寫了一些東西,是不是?

葉:不好意思,是寫了一篇文章,一年多以前寫的,一直想寫一本書當作我自己的科幻教材,因為我開了好幾個科幻課。從去年大概六月份開始動筆,一口氣寫了大概有六萬多字,可是,陰錯陽差,後來有兩個更重要的計畫插進來,一個是翻譯工作,一個是創作,就是《衛斯理回憶錄》,目前為止,還是在初稿的階段,都沒有發表,但是我將來還是會把這件事情完成,今天我們談《科學怪人》,等於把我這篇文章的聲音版呈現出來。

梅:太好了!我們又是先聽為快了,呵……

葉:《科學怪人》這個題目太長了,我們今天……

梅:重點不放在這裡。

葉:對,絕對不能喧賓奪主,只是先作個預告,下星期我們要談的另外一本衛斯理的書叫作《合成》,合成就是大家想到的那兩個字「合成」,竟然也跟《科學怪人》(梅:也有關係?)不謀而合。

梅:好妙喔!

葉:對,我們把《科學怪人》要談的旁徵博引部分也切成兩段,今天先講前面一段,《合成》的部分再講後面一段。我順便再作一個預告,我們之前講過,我已經把倪匡的寫作衛斯理順序、一百多本的順序,通通都考據出來了,大家如果手上有舊版衛斯理,所謂的遠景版,《屍變》這本書的後面有兩個故事,它的書名雖然叫作《屍變》,但是後面,有兩個故事,一個叫作《合成》,最後一個叫作《筆友》,無巧不巧,完全符合倪匡的寫作順序。

梅:真有意思。

葉:對,所以我們今天講《屍變》,下星期講《合成》,下下星期講《筆友》,都在同一本書裡邊。在遠景版,舊版的書,衛斯理的系列裡邊很少有這種現象。為什麼我當初一定要去一趟香港,去中文大學找出最原始的資料,原因就是,我們真的沒有辦法從出版物考據出衛斯理當年的寫作順序,常常大家會感覺到很奇怪,這本書裡衛斯理結婚了,怎麼下面一本書衛斯理又變成單身了,諸如此類。

梅:好,經過考據,時間弄清楚之後,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

葉:對,所以現在我們的「衛斯理書齋」是完全根據倪匡當年的寫作順序(梅:按著創作的順序。)如果有必要,我可以先作一些預告,但是原則上,我們還是完全根據他的順序來講,這樣才會有意思。

梅:是。好了,我們趕快言歸正傳,談到《屍變》,我想我們還是把這個故事大致說一下吧。

葉:好的,在說這個故事之前,再作一個預告,我怕到最後,時間又來不及。我們常常會發生這種現象。上次我們談到《奇門》,我預告過,它有一個續集叫《天書》。《屍變》也是一樣,《屍變》後來也有一個續集叫作《血統》,血統就是一脈相承的血統那個「血統」。《血統》是寫得比較晚,好像是一九八六年的事情,所以《血統》這本書是在皇冠出版社。衛斯理的這個故事在台灣非常容易找,舊版在台灣是有兩個版本,一個是遠景版,另外一個是風雲時代版,比較新的、從一九八五、八六年開始的,都是皇冠出版社出版的。我們在這個節目裡也常常會提到,比較舊的這一些故事有一些新舊版本的分別,什麼意思呢?在一九八六年的時候,倪匡修訂過,我上次也講過,他的修訂大部分都是用刪節的方式,比較舊的那些故事、舊版是在遠景,一九八六年的修訂版,是由風雲時代所出版的,可以說兩個不同的版本並行。在我們的書齋裡,當然最好把不同的版本都做一番考據、做一番對照,之前我們也做過這種事情,非常有意思。不過《屍變》這本書,當初倪匡修訂的並不多,我稍微講一下倪匡一九八六年修訂版所寫的一篇序。倪匡從來不擔心把故事洩漏出來讀者就不看了,所以他在這個序裡邊寫得非常清楚說:

  「《屍變》是用相當恐怖的氣氛,敘述了一個外星人到了地球,混進了地球人之中生活的故事。」

所以它還是一個外星人的故事,雖然它用了《屍變》這個題目,裡邊前段跟中段也滿恐怖的。他後面說:

  「這個外星人甚至在地球上娶妻生子,他的下一代,在知道了自己竟然是外星人和地球人的(括弧)『雜種』之後,成了『最沒有希望的瘋子』。」

這序言裡邊繼續說:

  「關於這一點,很多朋友有意見。」

就是說覺得不應該這樣子處理。倪匡繼續寫說:

  「認為可以讓這個瘋子醒過來。最近的一個故事,就作了這樣的安排。」

他故意這樣寫,故意沒有寫出《血統》這個書名來,如果大家熟讀衛斯理的書,都會知道《屍變》的續集就是《血統》。這也可以看得出倪匡的功力,我最後再來講。序言滿短的,稍微交代了一下說《屍變》這個故事雖然聽起來很恐怖,但是它是一個外星人的故事。它的主軸非常明確,副線也不太多。主軸講一個看起來好像是人的外星人,到了地球上,特別娶了一個鄉下小姑娘,然後變成了大富翁,生了一個兒子繼承父業,這個兒子一直都不知道他爸爸是外星人,直到他爸爸死了之後,才出現了一些比較特異的現象。什麼現象呢?他爸爸死了之後,屍體不會腐爛,不但屍體不會腐爛,而且看起來好像沒有真的死,還有點奄奄一息、一息尚存的感覺。這件事情,當然又被衛斯理撞見了,常常會有讀者說,為什麼衛斯理會撞見那麼多神祕的事情?倪匡在小說裡也常常作一些比較合理的解釋,衛斯理常常用第一人稱說,他不是運氣特別好,會撞見那麼多奇怪的事情,而是,他比一般人多了幾分好奇心。

梅:對了!這個很重要。

葉:對,所以,他就說,你們這些讀者如果怪我怪事太多,是因為你們本身好奇心太少了。我常常開玩笑說,這也是一種科學精神嘛。

梅:沒錯。

葉:好奇心,對任何事情都追根究柢,就是科學精神。不過,可能有一些讀者,尤其是老讀者、非常忠實的讀者,對於好奇心這個解釋還是不滿意。當我在做《衛斯理回憶錄》的時候,我也跟一些科幻迷討論過這件事情,要不要把衛斯理太常遇到怪事的這個現象,作一個更合理的解釋?目前我正在做努力用比較科幻的說法來解釋。成不成功還不知道,不過我會努力的。

梅:是,這是你的自我挑戰喔。好了,我想……

葉:當然還要繼續下去。

梅:對。

葉:好,我剛剛說過,倪匡的寫作技巧真的非常精彩,這本書讓人忍不住一口氣看下去,最主要就是,要看這個產生屍變的外星人爸爸到底是怎麼回事?故事一開始的時候,這個外星人爸爸已經死了,但是他兒子一直很猶豫,因為他爸爸像死了、又像沒有死,他真的不曉得該不該把他下葬,這種矛盾情緒,被衛斯理撞見了。就逐漸地抽絲剝繭發現他的確是外星人這件事實,包括他們在解剖他的時候發現,他的骨骼結構跟地球人非常地不一樣。雖然他有了肉體之後,外型跟人類很像,但是,他們把他的骨骼通通解剖了之後,發現非常不一樣。舉個例子來說,這個外星人沒有肋骨,沒有肋骨是不是胸腔完全是軟的呢?不是,剛好相反,他雖然沒有肋骨,但是他的胸腔整個的肋骨是連在一起的,根本沒有空隙,根據倪匡的解釋說,他的胸腔比地球人更加結實。我們地球人的肋骨還是一根一根地、好像欄杆一樣地把我們的胸腔圍起來,這位外星人根本就是像一塊(梅:板子。)板子一樣。這到底有沒有生物學的根據呢?見人見智,有人覺得我們人類的肋骨是比較進化的,欄杆的方式就足夠保護胸腔,又不會太重。但是,我們先不要說是外星人,地球上的生物有沒有一些不是用欄杆式的骨骼結構,而是用所謂的骨板結構,像一塊板子一樣?其實非常非常多,尤其……

梅:烏龜嗎?

葉:對,尤其是像烏龜這一類的所謂外骨骼,我們人類的骨骼都是內骨骼,有一些動物,牠們骨骼是長在外面叫外骨骼,更是這樣子。我覺得倪寫這些東西還是多多少少有一些科學根據,絕對不是憑空想像,否則就變成了純粹的奇幻文學了。我們最後還剩一點時間,我想把這個故事它的最前面跟最後面稍微唸一下,真的非常精彩,而且可以看得出來他的小說筆法、技巧是多麼爐火純青。他雖然取名字叫作《屍變》,一開始的時候卻告訴大家說,這個《屍變》跟一般的恐怖小說屍變不太一樣,我很快地節錄唸一下,他說:

  「『屍變』是一件令人想起來就不寒而慄的怪事,而這樣子的恐怖的事情,又和一個曲折的故事連接在一起,就更自然地會引人入勝。不過,在敘述這個故事之前,我必須要作幾點聲明。第一,這是一個很恐怖的故事,但絕對不是故意地故作恐怖,聳人聽聞。」

也就是說他的故事是自然發展出來的。好,繼續:

  「第二,屍變的傳說,古今中外都有,也許有人認為屍變和科學扯不上關係。但其實不然,在生物實驗室中,切下了青蛙的大腿,找出牠的神經,用電來刺激,青蛙的大腿,便會作跳躍的反射,這是所有的中學生都知道的常識。而古今中外一切有關屍變的傳說,也都和電有關係,比如說外國的傳說,雷電之夜,屍體會起來行走;中國的傳說是說貓在死人的身上走過去(貓爪磨擦,產生靜電),便會屍變等等,但是呢,這個故事中的屍變和傳說中的略有不同,後文自有說明。」

這邊我再來插一句,他剛剛講的,雖然青蛙已經被大卸八塊,大腿在電的剌激之下仍然會跳躍,這件事情跟《科學怪人》這本書又有更深的關係,下星期有機會我們再來講。倪匡還有第三點聲明說:

  「這只是一個『故事』,在故事中的一切,如果和某些事實有巧合之處,純屬偶然,再一次聲明:只是一個故事!」

常常會有這種情形,他越是聲明,讀者越會想,嗯!一定會有雷同,就拚命想要找。接下來他說:

  「如果這是一個『鬼故事』的話,那麼它的開始卻和一般的鬼故事不同,它並不是開始在一個風雨淒迷的午夜,而是開始在一個風和日麗、陽光普照的下午。」

也就是說,真正會寫鬼故事的人,不用一開始的時候風雨淒迷,他可以在陽光普照的下午開始。然後他又講到兩段故事,我們可以很快唸一下,他說:

  「仲秋時分,我生性好動,不肯躲在家裡,所以一早就駕小艇外出,一個人在小艇出海之後,可以不受任何塵世間的騷擾,可以使自己的心靈真正陶醉在大自然中。可是,中午時分,突然起了一大片烏雲,那一大片烏雲用極高的速度向我蓋過來,我的航海經驗雖然不算豐富,但是一看到這樣的情形,也可以知道說要變天了。」

變成了山雨欲來風滿樓那種感覺。天氣越變越壞,故事就逐漸地展開了。最後一點點時間,我來講一下結尾,我們剛剛講過了,抽絲剝繭之後終於真相大白,他們發現了這個外星人爸爸居然留了一個小冊子說明了這件事情,這個本身也是一個大企業家的兒子,在看到這個小冊子之後,竟然做了一個非常非常令人難以置信的舉動。我來唸一下,衛斯理說:

  「我實在無法不吃驚,因為我看到鄭保雲(就是這個兒子)正在用極迅速的動作,將那小本子撕破,向口中塞去,等到我跳到他的面前時……他已經將小本子全都吞到肚子裡邊去了,他轉身向外奔去,一面不斷地發出狂笑聲。他發瘋了!」

後面就講到他成了一個無藥可救的瘋子,瘋得徹徹底底。倪匡既然要寫續集把這個瘋子給救回來,他必須要用一個非常非常巧妙的自圓其說方法,絕對不能說,因為他神經受到剌激,逐漸逐漸經過十幾二十年之後就恢復、就好了,那實在太沒有意思了。這邊我賣一個小關子,如果我們聽眾朋友有興趣,可以先去找《血統》這本書來看,當初我看了《血統》之後,拍案叫絕,倪匡居然能夠用那麼巧妙而且那麼合情合理的方式,來解釋這個無藥可救的瘋子最後竟然能夠不藥而癒。

梅:哎呀,太有意思了,這就是讓人拍案叫絕的地方、佩服的地方。

葉:對,而且,他的不藥而癒,跟剛才我所說他做的那件事情,把那個小本子撕破向口中塞去、通通都吃完了,有極密切的關係。

梅:讓你不得不佩服啊,是,這就是小說家的功力之高喔,想像力很豐富,鋪陳的方式,還有他的文筆都是無懈可擊。

葉:對,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梅:是,都是值得研究的。說到源流,這一類的作家最早應該是什麼時候啊?一八……

葉:就像我說的,應該算是十九世紀(梅:十九世紀。)十九世紀非常流行恐怖小說,它還有一個名詞叫作「歌德體」,不過這個歌德跟那個大文豪歌德是沒有什麼關係的。那個時候有人覺得,太過寫實的小說不夠吸引人,所以(梅:所以必須要聳動一點。)要用一些比較驚悚的方式來鋪陳。

梅:好,還有很多話題我們就留在下次節目當中,再繼續跟大家來介紹、分享喔。

葉:對,我也注意到好像時間到了,我們再作最後一個小小的預告,就是下禮拜我們講的是《合成》這本書。

梅:好,謝謝交通大學科幻中心主任葉李華、葉教授,我們下個星期同一時間再會囉。

葉:謝謝梅姊,謝謝各位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