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電台「文藝橋」節目──衛斯理書齋單元
播出時間:2005年9月4日(日)早上8:00∼8:30
主持人:梅少文
主講人:葉李華教授
文字記錄:吳雅芳

梅:各位愛好文藝的朋友,您早!歡迎您在這個時候跟我一塊兒進入由交大科幻網、科幻中心的主任葉李華、葉教授所開闢的「衛斯理書齋」。葉李華你好。

葉:梅姊好,各位聽眾大家好。

梅:今天的葉李華不一樣,因為剛剛才從美國回來,帶著最新的消息,還有最好的經驗,跟大家一起分享吧。

葉:最新的消息就是,我們之前一直提到我最近在從事《衛斯理回憶錄》的創作工作,我跟倪匡說,一定要在八月的時候寫完第一本,然後親自把手稿呈獻給倪匡,總算是完成了這個心願。我把我的第一冊寫完之後,用電腦印出來,裝訂成冊,翻起來很有點那個書的感覺,然後真的親手呈交給倪匡。結果沒想到倪匡很快地翻閱了一遍,就大筆一揮,在我的手稿上、封面上,寫了幾十個字的一篇很短很短的序言,我覺得這是非常非常榮幸的一件事情。

梅:是,那我們的聽眾算是第一個跟葉李華一起來分享。比較有意思的是,我們透過電腦網路的播出,我想人在美國的倪匡這個時候,又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分享你們曾經見面的那一次的經驗了喔,這說起來也沒有幾天之前的事情喔。現在倪匡的近況如何啊?

葉:他現在還是過著退休的生活,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想做什麼就不做什麼,非常地逍遙,而且精神很好。這是我最高興的,因為他去年的時候,他一直在抱怨他精神不太好,所以過去一年之中,我有半年的時間幾乎沒有跟他聯絡。直到差不多今年六月份的時候,才跟他恢復聯絡,因為我上次也在節目中提到,他的電腦當機當了有三、四個月。

梅:好不容易又恢復聯絡了。好,那麼這趟你是專程為了這件事情去的,有沒有舉辦什麼儀式啊?在你的心情上應該是很慎重的事。

葉:沒有,倪匡不喜歡這麼誇張。

梅:好,它是手稿,所以你們在把它集結成冊的時候,可不可能就直接用他的手稿在上面?我覺得這應該很珍貴的。

葉:我會。對,我會跟皇冠出版社來討論這件事情。

梅:是,所以聽眾朋友到時候就可以看到了喔,就是集結成冊。出書一定要完成兩本之後才會出書嘛,對不對?所以你還繼續加油。

葉:對!倪匡其實滿積極地說,什麼時候出啊?我說……。

梅:他也很急。

葉:對,我說至少要再寫一、兩本,總共累積到兩、三本之後才出,所以我想一定是明年的事情。

梅:好,可能我們的聽眾朋友、也是喜愛的讀者們喔,有機會可以先睹為快,如果到交大科幻中心的話,是不是在你們的網站?

葉:我們的網站上,我想或許會提前先把倪匡的那篇短序先公布出來,或許我的《衛斯理回憶錄》的比如說第一冊的那些章節的那個題目,我就可以先公布出來,因為跟出版社有合約,所以目前大概只能公布這些東西。

梅:不能說那麼多,好,階段性的,我們呢,也在這個合約之外呢,有這麼一個機會能夠登堂入室,來分享創作的過程,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經驗喔。好,我們就趕快進入今天的主題。

葉:好的,上次我們講過我們今天要講的這本書叫作《蜂雲》,不過,倪匡取名字總是會有出人意表的想法,所以這個「蜂雲」絕對不是風雲人物那兩個字。「蜂雲」,是一大團的蜜蜂所組織成的一團好像是雲彩一樣的東西,叫作「蜂雲」。所以看起來就很有科幻味道,而且,因為有蜜蜂在裡邊,所以感覺起來就好像是跟生物學相關的一個科幻小說。

梅:沒錯,而且你想像一大團的蜜蜂群聚在一起,那是有些恐怖的耶。

葉:非常恐怖,其實我們有時候看一個小小的蜂窩就已經頭皮發麻。(梅:對呀,嚇死人了。)他在這本書裡邊描寫的蜂雲是一大團的,真是很像雲,他是坐在飛機裡邊看到有一團雲,然後從那團雲裡邊忽然又飛出來另外一團雲;另外那團雲,就是「蜂雲」,由很多很多非常巨大的蜜蜂組織在一起的一團,看起來就像雲朵一樣的東西。

梅:是,葉李華也跟我們講過,倪匡在創作的過程常常都是從生活經驗的一些所見所聞,作了一些聯想喔。這個會不會就真的是他坐飛機的時候的聯想?

葉:其實倪匡很少坐飛機,所以我想這跟直接的生活經驗應該沒有關係,或許是從一些閱讀啦,或者是電視、電影裡邊看到的靈感。不過,在此還要特別強調一件事就是,像倪匡在這本書的序言裡邊提到的,這個故事寫得非常非常地早,它是……我們幾乎可以確定它是一九六六年之前的書,可能是一九六五年或者一九六六年的一本書。倪匡特別強調一件事情就是,《蜂雲》這本書的結尾的部分相當地恐怖,我們甚至可以說是相當地噁心,但是,倪匡很高興的一件事情是,這本書是寫在大批類似的西方電影盛行之前的許多年,也就是說,絕對沒有任何的(梅:抄襲。)抄襲的嫌疑,這其實是倪匡相當相當驕傲的一件事情。等一下或許我們也可以唸一段,請聽眾朋友大家可以比較一下,這本書裡邊的那些可怕的怪物的意象,跟我們現在常常會看到的,不管是好萊塢電影裡邊的恐怖片,或者是科幻片裡邊那種感覺,是不是非常地類似、非常地接近?

梅:是的,所以可能跟我們的閱聽經驗,要有一些錯置。如果我們先看過電影的話,回頭再來看倪匡的小說,會覺得怎麼會是如此這般,但是如果你……。

葉:所以我們一定要強調年代(梅:對對對。)也就是因為這樣子,所以我九月初的時候無論如何要去一趟香港,這對我來說是一趟取經之旅,之前我們在節目中也提到過。

梅:已經提過了,是的。葉李華、葉老師雖然是在寫小說,但是在創作事實上還是要有科學的求證精神。

葉:對,我們一再強調一件事情就是,即使是寫小說,科幻小說裡邊即使有一些知識是違背科學的,因為它是有一些幻想的成分,但是,絕對不能違背任何的科學精神,甚至還要倒過來提倡科學精神。

梅:是的,所以其實在倪匡的小說裡,也經常可以看到在這方面的提倡。

葉:那當然,其實幾乎每一本書裡邊多多少少都有。這本書裡邊還特別凸顯了。我很願意花一點點時間稍微唸一段,因為我覺得常常有人會說倪匡的小說不夠科學,或者是說倪匡小說裡邊充滿了怪力亂神,這點的話,我不會完全地否認,因為倪匡從來也沒有標榜他寫的是科幻小說。之前我們也在節目中提到過了,倪匡一再強調他寫的是「幻想小說」,愛怎麼幻想就怎麼幻想,只是科幻的標籤是被後來的人貼上去的。可是倒過來說,他即使在幻想小說裡邊,天馬行空的幻想之中,他能夠提倡科學精神的時候,能夠提倡科學精神的地方,他也絕對不會放過。

梅:你的意思是說,倪匡在寫的時候,他是有意識地在提倡科學精神?

葉:沒有,倪匡做任何事情其實都是下意識的,這點非常有意思(梅:所以基本上……?)他常常說一句話,「我都是渾然天成的」。(梅:對)我覺得最主要就是他自己的做事情的態度、他自己的求學的過程、他自己的從事創作的過程,其實不知不覺地就已經在提倡科學精神了。

梅:是,因為他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所以自然而然地(葉:可以這麼說。)就是一個科學精神之下的幻想產物。

葉:對,所以請梅姊給我一點時間,我來唸《蜂雲》這本書裡邊一段話。衛斯理說:

  「我見過的怪事很多。再怪誕不經的事,事實上也是有可能發生的。因為我們之所謂『怪誕不經』,是以人類現有的知識水準來衡量;在人類現有的知識範圍之內的事情,我們就認為它是合情合理的;如果說是超乎人類現有知識範圍的,那麼就會被我們覺得是『荒誕不經』,可是呢,人類現在的知識卻是何等的貧乏!」

葉:他後面又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六百年前,如果你要提倡地球是圓的,搞不好會被火燒死(梅:是的。)整整一百年前,你要跟一百年前的人說有電視或者電腦這樣子的東西,人家也會覺得你是在講怪力亂神。所以,他說這一些都是因為人類的本身知識貧乏,但是卻總是要覺得好像自己已經懂得很多了,所以把所有不知道的事情都視為是怪誕不經。我覺得這樣子講才是真正地在提倡科學精神,也就是我們對於所有的未知的領域,不管是,我們上次也提過,具象的領域或者抽象的領域,都應該抱持著比較謙卑的精神,絕對不能夠百分之百武斷地說是絕對不可能(梅:否定。)對。

梅:好,這個是他基本的態度。其實今天我們很高興喔,在我們有限的時間裡,葉李華他要用他的聲音來朗讀、口述。用另外一種說書的形式帶領我們,擷取一些書中精彩的篇章。

葉:當然,因為我們這個叫作「衛斯理書齋」,之前我們做的那十集的話,其實討論的部分好像是偏多了一點,所以我們現在可能稍微慢慢地來修正,有些精彩的篇章,我們多多少少都要唸一遍,然後,讓我們的聽眾在空中也能夠體會到倪匡文字的魅力。

梅:是,基本上除了他的想像力之外,其實他文字本身也是非常有魅力的喔。那麼,我們現在就趕快再唸其中的一段,好不好?

葉:這本書裡邊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一個主題。雖然它講的是生物科技,等一下我們會再討論它是什麼樣子的生物科技,但是它裡邊也牽涉到非常非常多的國際的間諜情報站,因為倪匡在很早期的衛斯理的系列裡邊,很喜歡寫這一些間諜啦、情報員啦、甚至特務啦……這些情節,因為那個時候,一九六○年代,非常非常流行這些情節,而且它幾乎跟科幻熔於一爐。所以,這本書《蜂雲》裡邊也有很多這類的情節,出現了兩、三個這樣子的人物。比如說有一個人物叫作「G先生」,ABCDEFG的G先生,因為他是特務嘛,所以只能有一個代號,這個G先生在《鑽石花》──就是衛斯理的第一本書裡邊就出現過,現在又把他請出來了;還有另外一個人物叫作「傑克中校」,他可以說是衛斯理的死對頭,但也是常常衛斯理不得不跟他合作的一個令人頭痛的人物,衛斯理很不喜歡他,可是,他也不是壞人,他代表的是……比如說是英國政府吧,因為英國政府統治香港,而衛斯理我們都知道,雖然倪匡不承認,衛斯理的確是住在香港,所以呢,衛斯理常常會跟傑克中校合作。可是無論如何,衛斯理的本性非常非常討厭這些人的,甚至可以說,因為倪匡的本性非常非常討厭特務這種類型的人,所以在《蜂雲》這本書裡邊,就寫得非常地詳細。有兩段,我要稍微唸一下,他說:

  「我(葉:衛斯理啊。)有一個宗旨,我絕對不牽涉到任何的間諜特務鬥爭的漩渦之中。」

葉:然後,他說:

  「我抱定這個宗旨是有它的道理的,是因為呢,即使是再兇惡的強盜啦、匪徒啦,他還是一個人,在他的內心深處總還是有一絲的人性。可是呢,唯獨這些特務啦、間諜啦,卻是絕對沒有人性的一種特殊的人類。因為唯有滅絕了全部的人性,才能夠做一個好的特務。」

葉:這就標準的叫作口誅筆伐(梅:真是好厲害。)所以結論是,衛斯理說:

  「對於這種毫無人性的特種人物,我是一直抱持著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

梅:噯!你發音太標準,是不是受媽媽的影響?敬鬼神而「遠」之。

葉:這是我剛剛查字典的,因為我記得好像是動詞應該唸「遠」才對。

梅:沒錯,四聲,我們通常都從俗就唸「遠」了,事實上標準的應該唸「遠」喔,一點都不錯。OK,這是精彩的篇章。你這樣講的話,你可以問問倪匡他喜不喜歡律師啊?

葉:據我所知,他從來沒有跟律師打過交道。

梅:只問輸贏不問真理,好的。

葉:然後,他筆下的律師其實也都不是什麼非常非常正面的人物,即使不是負面人物的話,也都是很猥瑣的,或者是灰頭土臉的人物,這個將來我們也會提到。據我所知,他在美國已經住了整整十三年了,還沒有跟律師打過交道。

梅:是。好,這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所謂「液態金屬人」的這個部分,對不對?

葉:對,就像我剛剛說的,他是寫在大批的西方科幻電影之前很多年前。,這點的話,倪匡是相當地驕傲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知道科幻電影最主要是要呈現聲光的效果,但是聲光的效果要呈現出來的話,如果看起來很虛假的話,那就畫虎不成反類犬了。這一類的聲光效果在科幻電影裡邊,一開始的時候都不怎麼突出,一直到了大概十五年前……或者是接近二十年前,因為大量地使用電腦動畫,科幻電影才有突飛猛進的進步。所以現在的話,我們在看科幻電影,你就根本不曉得什麼東西是畫出來的、什麼東西是演出來的,(梅:是的。)剛剛梅姊提到的「液態金屬人」,其實就是當初的一個非常非常經典的作品,它是阿諾史瓦辛格演的「魔鬼終結者」第二集裡邊所出現的。他是一個機器人,但是他平常的時候可以化成一團液體,看起來好像水銀一樣,可是他想要變成一個人的形狀的時候,就立刻從這團嗯……你就想是水銀吧,然後逐漸長出一個人的形狀來。因為這是電腦動畫第一次這樣子的神乎其技地呈現在螢幕上,所以呢,很多很多的觀眾,尤其是喜歡看科幻電影的觀眾都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梅:深刻的印象。)我會講到這件事情是因為,最新最近有一個消息,這部電影已經拍了十幾年了,竟然還在打官司。

梅:怎麼說?

葉:有一對澳洲的夫婦,應該是澳洲吧?大家可以上網去查證一下,等一下我會講一下來源,控告那個導演說,這個點子是偷他們的。因為之前我說過,小說裡邊或許有很多設想,但是電影裡邊從來無法表現,因為你不可能拿一個什麼道具模型來呈現液態金屬人,必須要用到電腦動畫。所以就剛好在那個關鍵點、臨界點上面的時候,剛好可能同時有一些人想到,彼此就可能有互相抄襲的嫌疑。這個消息我是從一個電子報得知。那個電子報叫作《科幻科學報》,最早的時候是我在發行,後來很多年以前,我就已經轉給了台大的一個社團,由他們來共同發行,叫作《科幻科學報》。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直接從我們的交大科幻網的首頁(梅:可以超連結。)右邊就可以連過去了,因為我們長期地在合作,既然是《科幻科學報》的話就會有一些科幻的介紹,也會有一些科學的新知。所以目前為止已經發行到了快三百期了,一週一期,我非常非常感謝台大的那個社團,他們叫作「星艦學院社團」。

梅:機電喔?

葉:「星艦學院社團」,以後我們有機會再慢慢討論。

梅:喔,好的,這也是滿有意思的事情,因為你的催生喔?

葉:對。

梅:應該說是你開始創辦的。

葉:是我開始創辦,但是因為那個時候我實在太忙,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不到半年的時間,我就問這群小朋友願不願意接下來。

梅:是,你真是找對人了。

葉:找對人了,真的是找對人了,尤其是其中有一、兩個人是真的無怨無悔地一直這樣子接下去,每個星期都對他們來說有一個固定的壓力。

梅:喔……這是一個小小的功課喔。不知道這個葉老師你在我們這個節目當中每個星期這樣的呈現,算不算是一個小小的力量啊?

葉:應該算是吧。

梅:小小的分享?

葉:對,而且是很甜蜜的分享。

梅:好,我們的時間非常有限,我們還有十一分鐘的時間喔,我們就……。

葉:好的,我們要回頭來說,剛剛提到《蜂雲》這個故事講的是生物科技,但是它又跟普通的生物科技不太一樣,因為它又牽涉到了外星生物。所以說,又有生物學、又有外星生物,結合起來呢,現在流行一個名詞叫作「外星生物學」。「外星生物學」是我自己所用的名字,因為比較通俗,真正的天文學家可能會叫作「地外生物學」,凡是地球以外的生物都是他們研究的範疇。不管叫作「地外生物學」或者是「外星生物學」,即使是現在聽來很多人以為還是科幻小說的題材,其實絕對不是。有一位孫維新老師長期跟梅姊合作的,孫維新老師一定在梅姊的節目中,曾經提到過這一類的知識,現代的天文學家以及現代的生物學家,有很多人非常非常認真地在研究地球以外,月球也好、火星更好,的環境之下,有沒有任何的生物發生的可能性,用非常非常科學、非常嚴謹的態度,而且是用了各種的科技設法在偵測。這已經變成了一門很成熟的學問了。雖然很成熟,但是也有人跟他們開玩笑說,全世界有那麼多分門別類的科學學問,唯獨「地外生物學」是還沒有找到研究對象的學問。找得到找不到研究對象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一再提倡要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科學的精神來研究,本身這就是一門科學。

梅:沒錯。

葉:「地外生物學」的確是拜科幻小說跟科幻電影之賜。因為我們幾乎可以說「地外生物學」或者「外星生物學」,真的就是從科幻電影跟科幻小說脫胎換骨而來的。其實「機器人」這門學問,在真正出現會走路的機器人之前,科幻小說家、科幻電影的編劇、導演,就不知道已經塑造了多少的機器人了。

梅:對,沒錯,他道地是催生者。

葉:所以我一直在提倡一個概念,科幻跟真實的科學或科技只有一線之隔。

梅:對,而且互為因果?

葉:對,可以說是互為因果。我有時候會比喻說,就好像左腳跟右腳一樣,一定要左腳走一步、右腳才能再走第二步。

梅:右腳才能跨出去,彼此亦步亦趨啦。好,「魔鬼終結者二」很多人都印象非常地深刻,這也是要跟科學結合,如果電腦沒有發展到那種程度的話,它在電影上呈現是不太容易的事情。

葉:當然。

梅:可是我們的腦袋透過小說家的筆很容易天馬行空啊。

葉:對,其實我還想再唸一小段,因為這段文字也實在是非常精彩,我剛說過倪匡很驕傲他這一些都寫在那些電影之前很多年。讓我們來分享一下,到底倪匡當時是怎麼寫的。如果各位聽眾看過那個「魔鬼終結者二」,或者類似電影裡邊那種液態金屬人的話,可以比較一下下面這段倪匡的文字。他說那是一個人的形狀,但是呢,因為他又不是一個真的人,所以倪匡用了一個引號說:

  「那個『人』(葉:有引號的),其實並不是站起來的,而是在突然之間,由那一大堆聚攏在一起的暗紅色的液體『生』出來的(葉:生那個字還特別加了引號,好,接下來:)首先出現一個頭,頭顱以下仍然是一大堆很濃很稠的東西,接著,肩膀跟雙手出現了(葉:然後,)胸部跟腰部也出現了,最後雙腿也出現了,那一堆濃稠的東西完全變成了一個『人』,一個暗紅色的『人』。」

梅:他的形容就簡直就像是導演要照著他的劇本來演嘛!

葉:倪匡其實倪匡他自己也覺得他的小說電影感滿強。

梅:對呀,很有影像、很有畫面喔。

葉:對,然後衛斯理還說了一句話說:

  「這種怪物呢,可以是任何樣子(葉:為什麼?)因為它本身只是一種很濃很稠的一種紅色的液體,但是卻會變化出各種的形狀來,它會突然之間『熔化』,也會突然之間『再生』,而且力大無窮,也不怕槍炮。」

葉:嗯,跟那個液態金屬人簡直就是沒有什麼兩樣嘛,只是一個是銀色的、一個是紅色的。

梅:真的很有意思。

葉:其實我現在也是陸陸續續在收集西方的科幻電影或是科幻影集跟倪匡的小說(梅:中間的關係。)類似的地方。即使不是受到倪匡的影響,但是至少我們可以證明一件事情就是,華人的小說家的想像力至少是在好萊塢的編劇之前很多年。

梅:是的。

葉:比如說我這次去美國還跟倪匡討論到一件事情就是,我準備寫一篇文章,可能是介於通俗文章跟學術論文之間的一篇文章,討論倪匡小說裡邊有很多很多的情節,和一部非常非常風行的科幻影集,叫作「X檔案」,總共拍了九年(梅:喔!)裡邊有非常非常多的平行結構。用平行結構算是比較保守的說法,真正就是說,有很多很多類似的情節(梅:是。)可是,如果把時間來排一排看的話,倪匡的小說都在它之前。(梅:往往在前。)

梅:嗯,倪匡怎麼沒有想到有被抄襲之嫌啊?

葉:其實倪匡是非常豁達的。

梅:所以他絕對不會打官司?

葉:不會,絕對不會,即使知道了這件事情的話,也覺得很開心。

梅:應該是高興喔。所以你說那個……澳洲打官司的事情是怎麼回事呢?

葉:這個就是他們覺得好像他們沒有受到尊重,不管是在名或者利上面,都沒有辦法分一杯羹,所以就決定要打官司。

梅:所以這個觀念就跟倪匡完全不一樣囉?

葉:嗯,倪匡真的是一個非常非常豁達的人。

梅:好,時間非常有限,還有五分鐘我們要怎麼利用?

葉:我們再強調一下科學精神,前幾次我就一再強調科幻小說、尤其是倪匡的科幻小說裡邊,有很多很多的地方經過了大量地渲染,所以看起來的話,好像是很背離科學。但是我一再強調的事情就是,倪匡的小說絕大多數的科學精神,其實還是把持得相當地好。昨天我在整理這一些資料的時候,忽然間想到了一句話,那是我在高中的時候讀《論語》,高中國文課都要讀《論語》嘛,有一句話我覺得剛好可以呼應這個精神,應該不是孔子講的,好像是孔子的弟子子夏講的,說是:

  「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

葉:也就是說大的方向、(梅:不變。)大的方針只要把握住科學精神,小的細節(梅:出入可也。)如果違背一些科學事實是沒有關係的。因為無論如何它是小說,它要具有戲劇的成分來呈現,它要經過渲染、要吸引人,如果是硬邦邦的話,那就只有科學家讀得下去了。

梅:對,好,我們也來稍微出入一點吧,小小地出入一點。它的結尾其實是很精彩,尤其要我們印證「蜂雲」的恐怖耶。

葉:對,我們剛剛說過這是「地外生物學」,嗯……好像還忘記講一件很重要的事,到底是哪一個地外?或者到底是哪一個外星?這一次倪匡選擇的是海王星。為什麼是海王星呢?因為倪匡在後來的序裡邊也提到過,那個時候還是比較保守,所以,他還是在太陽系裡邊來作選擇。之前我們講過他選擇了一個土星,寫了一本《藍血人》。這次選的是海王星。其實這個故事主軸非常非常地明確,還是跟倪匡的風格一樣,副線的話很龐雜。它主軸就是說,科學家發現了海王星的表面有哪一些的物理特徵,不管是氣壓啦、溫度啦、空氣啦……諸如此類的,然後其中有一個科學家,專門研究外星生物的,就在他的實驗室裡邊,複製了海王星的表面的環境,這其實就是相當具有科學精神的一件事情。你認為海王星的那個表面,我剛說過不管是溫度、空氣或者是壓力怎麼樣,如果你在實驗室裡邊完全地複製了一個這樣的成分,或許就有可能無中生有地出現海王星才會有的生物,因為地球的生物也可以說是無中生有的,從最簡單的一些無機物,然後從最簡單的有機物,慢慢變成了一些最簡單的生物體的結構,地球上的生物是這樣來的。海王星的生物呢,或許是從海王星的那個環境所生出來的完全不一樣的生物,結果竟然就被他在實驗室裡邊做出來了。做出來之後,因為牠是海王星的生物,所以對地球人來說是一大威脅。可是後來不論是這一些巨大的蜜蜂啦,或者是被這些蜜蜂螫了之後死掉的那些人,會變成一團液體、會千變萬化那些人,都突然之間不知所終,留下了很多很多的幻想空間。倪匡很喜歡做一件事就是,到最後如果說是碰到了一個沒有什麼固定的結論的現象,他就會提出一、兩個可能的解釋,然後要讀者自行去判斷。其實這也是一種科學精神,不要給一個固定的答案。然後,他給了一個非常非常有想像力的一個答案說,或許這一些生物都飛到海王星去了。也有人說怎麼可能飛到海王星呢?距離那麼遙遠、還要經過完全沒有空氣的太空。衛斯理是說,雖然可能飛不到,但是牠們還是會做這種努力,因為牠們想要回家,這是所有的生物的一個最基本的本能。

梅:是。好的,我們今天也到了該結束的時候,其他的部分就留待大家去想像了。

葉:沒問題,我們下次要講的作一個預告,叫作《風水》,一聽好像又是非常非常怪力亂神。

梅:是的,到底怎麼怪……。

葉:我們看看倪匡要怎麼樣鋪陳。

梅:好的,不過此「風」非彼「蜂」就是了?

葉:不是,那個《風水》真的是我們中國傳統的風水。

梅:噯,對,那這個《蜂雲》是蜜蜂的「蜂」。

葉:對。

梅:好,謝謝交大科幻中心的主任葉李華、葉教授,謝謝你。

葉:謝謝梅姊,謝謝各位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