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 幻 一 家 言

開宗明義

一、「科幻」為science fiction(SF)的中譯, 英文本身即有「科幻小說」 的涵義。除科幻小說外,科幻藝術還包括科幻電影與電視影集、科幻漫畫、科幻卡通與動畫 、科幻詩,以及新興的科幻類電腦遊戲。

二、科幻的定義眾說紛云,莫衷一是,尺度差異 極大。其中最廣義的一種,認 為只要故事中含有超現實因素,便可算作科幻作品。正統科幻迷所持的標準則較嚴格, 主張至少要包含一個科幻因素──科學與幻想缺一不可。倘若沒有任何科學根據,則只能歸 為奇幻、魔幻或超現實作品;反之幻想若是付之闕如,那就只是一個科學寫實故事。俄裔名 小說家納布可夫有句耐人尋味的名言:「科學離不開幻想,藝術離不開真實」,或許正是科 幻藝術的最佳寫照。

三、科幻中的科學並沒有任何局限,天文、 物理、生物、化學、機械、電子… …都可以提供很好的題材。除了自然科學之外,社會科學同樣能作為科幻的素材。 例如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美麗新世界》與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一九 八四》,便是兩部很有名的社會科幻小說。

四、根據科幻的嚴格定義,不難導出如下定理:科幻基本構思 必須符合兩個條件:(1)現在絕不可能;(2)未來一定要有可能。因為若是現在已有可能,則 見不到幻想的成分;而假如未來亦無可能,那就代表該構思已牴觸了既有的科學。

五、一個「超現實」情節能否算是科幻因素 ,最終仍取決於作者如何處理與詮釋。例如「復活」便是個標準的超現實情節,符合條件 一「現在絕不可能」,而當今科學非但未曾否定復活之可能性,甚至還將其列為重要的課 題,因此它也符合條件二「未來一定要有可能」。然而,假使作者對死而復生的過程僅僅 一筆帶過,或是利用某些靈異理論來解釋,那麼這個故事當然不能算是科幻。唯有根據現 有的生物學、醫學知識加以衍伸,創出一套自圓其說的理論基礎,這樣的復活才能夠進入 科幻的殿堂。

六、軟科幻VS硬科幻:具有理工背景的科 幻作家,通常比較注重科學根據,對科幻因素的描述與解釋也較為詳盡,令讀者不禁信以 為真,這便是所謂硬科幻一派,而其中最硬的則非「機關佈景派」莫屬(請注意「硬」在 此並沒有「生硬」的涵義)。反之,一位科幻作家若是沒受過理工方面的訓練,在描寫科 技內容時便會避重就輕,而儘量以故事情節、寓意與人物性格取勝,他們的作品自然而然 屬於「軟科幻」。

七、真科幻VS偽科幻:在正統科幻迷眼中,科幻除了有軟硬之 分,尚有真偽之別。真科幻不但科學與幻想兩大因素並重,還具有深層的哲理與人文思想 ,藉科幻手法拓展人類的心靈空間與視野。偽科幻則以娛樂性為主,熱鬧有餘而深度不足 ,欠缺發人深省的內涵。

《星際大戰》(Star Wars)三部曲便是偽科幻的經典之作, 它只能算是傳統西部片的太空版──手槍換成死光槍,馬車換成太空船──雖然緊張 刺激、高潮迭起、聲光效果絕佳,卻只能刺激感官,而無法打動心靈。相較之下,「星艦」 系列(Star Trek)四代影集與八部電影則是真科幻的代表作。

八、科幻小說是一種標準的「類型文學」, 但與其他類型文學(偵探、武俠、 歷史小說……)有一點很大的不同。科幻中的幻想成分本身即為一種預測,若干時日之後, 一旦預言成真(例如凡爾納(Jules Verne)的潛水艇),或被那時的科學
否定(例如威爾斯(H. G. Wells)的火星人), 那麼該篇小說「科幻性」便會大打 折扣甚至不復存在,而僅剩下文學史上的價值,成為供科幻迷憑弔的「古典科幻」作品。 不過這並不代表其可讀性就此消失,正如古典力學如今仍有存在價值一樣。

九、一般說來,西方的科幻就像中國的武俠, 總是被正統的文學理論家視為成 人童話,其實這種看法多少有點偏見。科幻小說並非 都是發生在幾萬年之後、遙遠冰冷的太空中,那些外星人大戰機器人的故事。真正有內涵 、有深度的科幻小說,應該是結合科學、哲學、歷史、宗教、神話與傳說,以及各種人文 思想與社會科學的綜合文體,簡直可以無所不包、無所不容,而且時空舞台與角色變化更 是無窮無盡,讓作者與讀者都能無拘無束地盡情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這正是科幻小說最 大的魅力與魔力!

中文科幻三大流派

想要介紹中文科幻的流派,最好的方式是借用武俠小說的傳統。在武俠小說中 ,少林與武當一向是武林的泰山北斗,唯一能與二者抗衡的只有天下第一大幫 ──丐幫。大致而言,中文科幻也是如此三分天下的局面。

少林寺為天下武學正宗,本源卻是西方的天竺,最早是由達摩祖師引進中土, 所以正好代表由科幻王國──歐美所引進的譯作。從民國初年直到今天,西方 科幻的中譯始終是中文科幻最主要的一支。只不過對華人讀者而言,由於文化背景 的關係,西方科幻總是給人隔了一層的感覺。

武當其實算是少林的分支,創派祖師張三豐早年寄身少林,後來才根據中國道 家玄理自立門戶。它剛好對應張真人的後人──張系國所創立的「張派」科幻 。學貫中西的張系國早年醉心西方科幻,曾翻譯過多篇作品,但在創作中文科幻時 則堅持兩大原則:「中國風味」與「文以載道」(是否為道家之道則存而不論)。 此外武當功夫的特色是沉穩內斂、四兩千金,出招如行雲流水、清粥小菜,這也頗 為符合張系國的文字風格。

張系國所創辦的科幻獎及科幻雜誌《幻象》曾提攜過不少後進,這些後起之秀 有些亦可歸為張派的門人。張派科幻的另一堅持,則是杜絕恐怖、色情與怪誕的情節。

至於丐幫的武功,則是純粹的中土武學。丐幫極具草根性,幫眾遍佈天下,數 人頭任何門派都比不過,卻也因此不免良莠不齊──這些特點自然非倪匡科幻莫屬 。多年來,倪匡的作品深入民心,流傳之廣無人能及;他的文字則大開大闔、痛快淋漓 ,讀來十分過癮,頗有丐幫大碗酒、大塊肉的豪放與降龍十八掌的威風。

就中國風味而言,張系國與 倪匡各擅勝長。張系國把中國古典文學(演義、筆 記、武俠)融入了中文科幻,倪匡則是在不知不覺中寫出了最本土化的科幻故事。

推展中文科幻的阻力

一、科學精神尚未紮根:科學精神是科幻 小說的靈魂,當今華人社會頂多只能 說科學教育已經普及,科學精神則尚未普遍紮根 ,因此科幻文學自然無法順利發芽。

二、偽科學盛行:在這個世紀末年代,各 式各樣的偽科學大行其道,偽科學書 籍充斥書肆(諸如NEW AGE、中西星相、前世來世 、EQ、《腦內革命》)。 對一般讀者的心理需求而言,偽科學書籍與科幻小說功用相近,但前者卻更具「真 實感」,更能「打動人心」。因此在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下,科幻小說自然難以在書架 上佔一席之地。

三、美日偽科幻夾擊:不論是美國好萊塢的 科幻電影,或是日本的科幻漫畫、 卡通及動畫,其中偽科幻都佔了極大的比例,真科 幻則僅如鳳毛麟角。在這兩大強勢文化夾擊下,中文科幻小說的生存空間自然極其有限。

中文科幻如何求生求勝

○、三大門派是友非敵,應聯手合作,共同 為中文科幻時代催生。

一、填補倪張斷層:張系國的作品犯了陳義 過高,以致曲高和寡的毛病;倪匡 的作品則因市場考量,而過於通俗甚至媚俗(倪匡 堅信暢銷小說必須媚俗)。因此一個叫好,一個叫座,二者在內涵、立意、文學價值、( 尤其重要的是)讀者群上非但沒有交集,甚至還有一大段距離。然而中文科幻的潛在讀者 群,卻很可能正好分布在二者的斷層之間。唯有取兩家之長、去二者之短,才能寫出又叫 好又叫座的作品,才是中文科幻小說發展的正道。

二、化玄幻為科幻:在中國傳統典籍中, 有許多想像力極豐富的構思,可以為 科幻創作提供極佳的靈感。只要將玄學幻想 稍微改頭換面,立刻就能轉換成科學幻想的素材。當年還珠樓主所以能寫出博大精深的 《蜀山劍俠傳》,最主要即是得力於精通釋道二家典籍。而倪匡自己則承認,衛斯理系 列中許多機關佈景乃至玄妙情節,便是偷師自《蜀山》這部經典。

從古籍中汲取養分,倪、張兩位大師已經做了不少(例如倪匡的《聚寶盆》、 《活俑》、《寶狐》、《黑白無常》;張系國的〈香格里拉〉、〈陽羨書生〉), 但或許是由於文化背景的關係,後起之秀不是做得不夠,就是完全放棄,這是十分可 惜的損失。

三、與其他類 型文學比較之下,科幻 小說是最適合嘗試「電腦化」的文體。倘 若能善用電腦的功能,利用多媒體、超 文本(HTML)來創作科幻小說,將平面故 事立體化,把故事講得更生動、更活潑,定能 吸引一批與電腦同時成長的青年讀者。(附筆:中文科幻網站將是推廣中文科幻的另 一重要據點)

四、中文科幻創作有個先天性的難題: 若是故事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世界,或是 某個未來的時代,其中的文化與人物應該偏中還是偏西?

由於科幻小說原是西方的產物,過去數世紀又是西方人的天下,西方科幻作家 筆下的世界自然而然會以西方文化/西方人為主。而我們在讀中譯本時,也一 向視之為理所當然。可是創作中文科幻的時候,作者便會碰到一個兩難的困境:倘 若以西方為主,就跟西方科幻中譯本沒有區別,甚至有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危險;若 是以華人及中華文化為主,則有大漢沙文主義的傾向(中國大陸的科幻作品便常犯 這個毛病),而且難以令讀者信服。如果想採取中庸之道,建構一個華洋雜處的社 會,卻又難以寫出特有的中國風味。

想要突破此一難局,必須跳出舊有窠臼,自創一個沒有國界與文化、種族之分 的時空及社會背景。這並非毫無前例可循,例如日本卡通中的人物,就是兼容 東西之美的「混血兒」(雖然他們的出發點是美學的考量)。此外,張系國的「城」 三部曲所記述的索倫城與呼回世界,便是地球文明與文化的大雜膾。「城」這個故 事雖然中國風味十足,卻沒有明顯的中華文化背景,堪稱一次成功的實驗。



Copyrightc 199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網站瀏覽方面的問題請洽網站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