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類【6】從機器到人類──機器人類的崛起
根據建在我們腦中的判據,我們發現在三大法則的意義下,自己正是人類。───艾西莫夫機器人短篇<汝竟顧念他>
上期本專欄在結束前,曾經提出一個大膽假設:人形機器人終將溶入人類社會,成為「第二種智慧生物」。其實在這個假設裡面,隱藏著另一個更基本的假設,那就是經歷某些轉捩點之後,機器人便不再是人類的工具與財產,而成為和我們平起平坐的另一種人類。換句話說,機器人必須跨越一道道「變人」的關卡,最後才有可能集體晉升為「機器人類」。本文的主旨,便是要探討機器人變人所需克服的重重難關。
對於這個問題,所謂的仿製人(android,亦即「足以亂真的機器人」)應該是很好的出發點。因為在人類心目中,仿製人是最有可能、最有動機、同時也是最有資格變人的一種機器人。在各型各類的科幻作品中,都不難發現這樣的集體潛意識,而且幾乎都是憂喜參半的矛盾心理──喜的是人類終於有能力創造另一個物種,憂的是人類遲早可能遭取而代之。因此無論對人類或對仿製人而言,機器人類的誕生都注定是一條漫長坎坷的道路。
為了簡化問題,我們暫且避開人類的複雜心理,先單純從仿製人的「個人」角度,來談談變人所需經歷的兩個層次:一是生理層次,二是心理層次。
一、生理層次:根據傳統的生物學,基本的生命現象至少包括感應、生長、代謝、繁殖以及演化。但就定義而言,仿製人只是外表足以亂真的機器人,除了機器人必備的「感應」之外,不一定具備其他的仿生功能。因此我們大可借用這些生命現象,逐一討論仿製人變人的條件。
(1)感應:各種感測器(sensors)皆為仿製人的基本配件,因此無論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乃至冷熱痛癢的感覺,對仿製人而言都不至於陌生。
(2)生長:雖然「生長」對仿製人並沒有太大意義,但若有必要模擬這個現象,那麼小至零組件的更新,大至整個軀殼的更換,對源自機械家族的仿製人都並不困難。順帶一提,九月號本專欄將自動建造的建築物定義為「土木機器人」,這種機器人的成長才真正有意義,因為它們的「天職」正是要長到完工的大小。
(3)代謝:廣義的代謝包括攝食、消化與排泄,目的是為了提供生物體所需的能量。但是長久以來,從傳統的機械到非人形機器人,再從人形機器人到仿製人,機械家族的成員或是使用電能,或是從化石燃料乃至發條取得能量,偏偏就是對食物興趣缺缺。然而無論就生理或心理層面而言,進食都是人類的一件大事,因此在變人的過程中,學會吃喝拉撒是很重要的里程碑。例如《變人》與《AI人工智慧》這兩部電影,便不約而同對這個環節有深入的刻畫。
而在現實世界,則早已有人從事這方面的研究,研發出所謂的營養機器人(gastrobot,在此「營養」當動詞),其中以2000年問世的嚼嚼號(chew-chew)最為有名。嚼嚼的發明人曾語重心長地說,既然人類身上沒有太陽電池板,機器人也該有辦法從食物中獲取能量。因此嚼嚼號擁有一個機械胃,裡面的大腸桿菌能夠分解食物,並釋出足以驅動嚼嚼的能量。今後嚼嚼團隊還打算研發「草食機器人」,當作自給自足、永遠無需充電的智慧型割草機。
(4)繁殖:繁殖是生物最基本的本能之一,生命藉此才得以繁衍綿延。將繁殖的概念用在仿製人身上,就是仿製人有能力造出另一批仿製人,而且兩代之間多少有些相似(算是遺傳吧)。理論上而言,做到這點並非太困難,只要讓仿製人配備「工具母機」的軟硬體即可。
事實上早在一九四○年代,大數學家馮諾曼(John von Neumann, 1903-1957)就提出過類似的概念,後世稱之為「自我複製機」(Clanking replicator)。馮諾曼認為人類若想迅速征服銀河系,最可行的辦法是製造一批具有繁殖能力的機器人,派它們飛到外太空去尋找適當的行星。而降落在某顆行星之後,它們會立刻就地取材,製造出更多的下一代以及更多的太空船,好讓探險任務一代代傳下去。如此以幾何級數的方式開枝散葉,整個銀河系很快就會成為人類的天下。1980年,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曾經考慮將這個概念用在月球開發上,可惜後來胎死腹中。
(5)演化:仿製人若真能一代傳一代,會不會像生物一樣出現演化現象呢?目前為止,似乎只有科幻作家比較關心這個問題。例如美國科幻鬼才菲力普•狄克(Philip Dick, 1928-1982)所寫的中篇小說<第二終結者>,裡面的仿製人就是從非人形(殺手)機器人自行演化而來。這篇小說曾經搬上銀幕,片名為《異形終結》,算是相當忠於原作的一部科幻片。
值得強調的是,雖然演化不一定就是進化,但無論從科學或科幻的角度,「仿製人能否產生更優越的下一代」都是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二、心理層次:嚴格說來,「人是什麼」雖然不再是神學問題,卻永遠是一個哲學問題。這是因為除了生理層次之外,「人的定義」必須涵蓋更重要的心理層次(或曰精神層次)。目前為止,就自然科學而言,這個層次是認知科學的焦點;就工程學而言,則是人工智慧這門學問的聖杯。而在機器人變人的過程中,心理層次至少分為下列三道關卡。
(1)智慧:無論仿製人的頭腦使用哪種硬體,人工智慧的軟體一定不可或缺。只要這些軟體足夠聰明,例如能夠通過杜林測試(Turing test),應該就等於過了「智慧」這一關。在此我們採取人工智慧的「弱型定義」,亦即人工智慧僅需模擬人類的認知行為,而不必討論它能否體驗或感覺到心智狀態。
(2)自我覺察、意識與自由意志:在這個階段,仿製人就必須具有「強型定義」的人工智慧,也就是必須覺察到自我的存在,進而產生各種意識與自由意志。就人工智慧的發展而言,這個目標似乎仍然遙遙無期;但在許多科幻作品中,卻早已將「我思故我在」視為理所當然。例如在robot的始祖《羅森的全能機器人》這部劇本中,仿製人因為有了自由意志而展開流血革命。又如電影《銀翼殺手》中,「過期的」仿製人仍有堅決的求生意志,不肯輕易束手就擒。值得一提的是,《銀翼殺手》也是根據菲力普•狄克的小說改編,原著名為《仿製人會夢見電動羊嗎?》。光看這個書名,便不難體會作者打算探討的哲理。
(3)思想與感情:自覺、意識與自由意志只能算是中低階的心智活動,還不能讓仿製人達到人的境界。因此心理層次的最後一道關卡,是仿製人必須擁有思想與感情等高階心智活動。就這個角度而言,《AI人工智慧》這部電影可說名不符實,因為它的主題其實並非人工智慧,而是「人工感情」。
就上述心理層次而言,「機器人學」與「電腦科學」的研究領域幾乎重疊,彼此根本無法分辨。這正符合科幻大師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1920-1992)使用的慣例:將機器人視為會動的電腦,將電腦視為不動的機器人。從這個角度出發,就絕不能遺漏HAL9000這一台超級人工智慧電腦。在《2001太空漫遊》這部小說與同名電影中,具有罪惡感卻因精神錯亂而殺人的HAL9000可說出盡鋒頭;而在現實世界,它早已是電腦科學界的精神圖騰。以布魯克斯(Rodney Brooks)這位世界級的機器人學家為例,身兼「MIT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以及iRobot公司總裁兼科技總監的他,曾經做過如下告白:「這部片子改變了我的一生,特別是核心角色HAL9000,它在我青少年時期是個啟示,讓生在南澳州的我決定奉獻一生建造智慧型機器。」
以上是從仿製人的「個人」角度,討論變人的各種條件。但仿製人既然是人類的「後裔」,在它們變人的漫長過程中,人類的因素萬萬不可忽略。不過這個問題又要如何探討呢?首先,讓我們不厭其煩,將六月號本專欄的主旨再重述一遍:「既然機器人仍是屬於未來的產品,若說有什麼勉強可供參考或借鏡的『先例』,就只能從廣義的幻想文學中試圖尋覓。」而在檢視相關的科幻小說、科幻電影與科幻動/漫畫之後,我們很容易發現變人的過程還有兩重難關。雖然距離現實世界還很遙遠,仍然值得我們未雨綢繆。
三、法律層次:
在電影《變人》的原著《正子人》這部小說中,作者艾西莫夫花了許多篇幅探討這個層次的種種問題,甚至還使用了「機器人權」這個名詞。小說中的主角為了變人,努力了整整二百年,逐步爭取到生命權、財產權、自由之身以及人類的敬重,卻始終無法擁有「自然人」的法律地位。最後,他瞭解到問題癥結在於自己不朽的生命,只好以慢性自殺化解人類的忌妒,才終於在臨終前取得「人籍」。
而在《銀河飛龍》第二季第九集(The Measure of a Man)中,仿製人Data的法律定位引起激烈爭辯──它究竟是獨立自主的生命體,抑或只是星際艦隊的一項財產?這集的主戲是一場聽證會,針對智慧生物的定義與仿製人的權利,正反雙方皆有精采萬分、唇槍舌戰的陳述。
此外,在著名的日本漫畫《原子小金剛》中,作者手塚治蟲精心制定了一套「機器人法」,作為規範與管束智慧型機器人的基本法律。然而這套法律太過人類本位,對機器人而言,它其實是標準的惡法。
四、政治層次:
一旦仿製人爭取到完整的「人權」,緊接著便會出現政治層次的問題。例如仿製人能否參政、能否組織政黨、能否被視為一個種族,甚至能否獨立建國。
在短篇小說<證據>中,艾西莫夫便討論到仿製人參政的問題。在艾西莫夫看來,姑且不論出於傲慢或恐懼,反正人類絕不可能允許仿製人擁有參政權。因此主角只好死不承認真實身分,才能在驚濤駭浪中當選市長。而在另一個短篇<可避免的衝突>中,<證據>裡的市長躍升為世界級政治家,連任了兩屆世界主席。可惜的是,他真的至死不敢承認自己是仿製人,「當他決定離世時,自己走進原子分解爐,沒有留下任何證據。」
而《駭客任務動畫版》第二段(The Second Renaissance,Part1)裡面的機器人,則是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在兩河流域建立了「零壹國」,而且逐漸成為全球的經濟強權。可是在聯合國大會上,各國代表堅決反對零壹國的入會申請,因而埋下「機器」征服「人類」的種子……
BOX相關科幻作品中英對照表
[電影與影集]
大都會(Metropolis,1926)
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1968)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982)
異形終結(Screamers,1995)
變人(Bicentennial Man,1999)
AI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2001)
駭客任務動畫版(Animatrix,2003)
銀河飛龍(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1987-1994)
[短篇小說]
證據(Evidence,1946)
可避免的衝突(The Evitable Conflict,1950)
第二終結者(Second Variety,1953)
汝竟顧念他(...That Thou Art Mindful of Him,1974)
[長篇小說]
仿製人會夢見電動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1968)
正子人(The Positronic Man,1992)
[劇本]
羅森的全能機器人(R.U.R.,1921)
Copyrightc 199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網站瀏覽方面的問題請洽網站管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