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方•倪匡•再來一次
倪匡曾在一篇名為<十七年>的科幻短篇中,描述一對戀人『失散』十七年之後,藉著輪迴轉世而得以重逢,故事感人肺腑。在現實生活中,倪匡則是自我放逐美利堅十餘年(一九九二秋至二○○六春),終於回到地球上他最熟悉的一個地方──香港。
事實上,在正式返港定居之前,倪匡在二○○五年底,就曾經回香港小住了兩個月。這段期間,香港媒體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倪匡熱』,令他感受到始料未及的熱情和溫暖,因而下定決心,舉家遷回香港。
返港小住的那段時日,倪匡很快就發現,自己只要一出門,狗仔隊一定如影隨形,怎麼甩也甩不掉。他靈機一動,想到一招『化敵為友』的妙計,猛然一轉身,大步走到採訪車旁,衝著早已嚇得魂飛魄散的記者說:『讓我上車吧,這樣大家都省事!』於是,接下來的日子,倪匡有了全天候的專車,記者們則挖掘到第一手(而且毫不設防)的資料,果然皆大歡喜。
不過倪匡曾親口說,重回睽違十三年的香港,令他最感意外的,倒不是媒體的反應,而是老中青三、四代讀者的熱情(最小的只有八歲)。例如他每次演講,都是『站』無虛席,即使走在馬路上,也經常有形形色色的陌生人跟他打招呼,歡迎他回歸故土,並懇請他考慮留下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要數下面這個故事──
某日倪匡在街口,無意間遇到一對母女,兩人都是他的忠實讀者。眼尖的母親立刻認出他的廬山真面目,趕緊興高采烈地告訴十多歲的女兒,眼前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衛斯理』。不料,根據倪匡自己的說法:『我從來沒有在一個小女孩臉上,看到過那麼豐富的表情,交雜著失望、難過、憤怒和難以置信──衛斯理怎會是這樣一個又老又胖、衣衫襤褸、拄著柺杖的糟老頭子!』於是,倪匡當場向母親抗議道:『你太殘忍了,竟然讓自己的女兒,小小年紀就經歷如此的幻滅。』
可是抗議歸抗議,倪匡在轉述這件事的時候,卻掩不住洋洋得意的口氣。或許正因為如此,二○○五年底,倪匡離港赴美前夕,毅然決然對所有的人(包括自己)做出承諾,回到美國後,第一時間就賣房子,以便盡快搬回香港。
其實說這句話的時候,倪匡還著實擔心,那棟座落於三藩市的豪宅,要脫手可不是簡單的事。尤其由於屋齡頗高,所以『裡裡外外沒有一處沒有問題,三更半夜窗子會自己掉下來,簡直能把人嚇死』。沒想到,也許是因為豪宅造型特殊,吸引了不少品味不凡的買家,很快就以高價成交。
這樁買賣,可說是標準的『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買主是一位開法國餐廳的老外,因為妻女對這棟房子情有獨鍾,不惜花下巨資搶購,再投下可觀的財力物力進行修繕。雖說在成交之際,買主對屋況已瞭然於胸,老實的倪匡仍頗感心虛,所以在離開美國之前,特別交代同樣住在三藩市的愛女,今後買主若問及行蹤,千萬別說回到香港,就說父母正環遊世界,或許在埃及,或許在南美,或許在格陵蘭……
賣房子雖然十分順利,但是處理屋內的細軟,可就沒那麼簡單了。由於買主要求,整棟房子必須清空才能交屋,所以最後一個多月,『不知道是怎麼撐過來的』。當時,我曾收到倪匡的一封電郵,寫道:『我正在搬家中,兵荒馬亂,至於極點,外人實難想像其心力交瘁之程度……你來也沒有用啊!』之所以有後面那句話,是因為我本想自告奮勇,飛到美國去幫點忙。
由於倪匡天生有蒐集癖,因此整棟豪宅中,堆滿了各式各樣的收藏品,從書籍到光碟,從罐頭到礦泉水,從魚缸到高級柴薪,幾乎應有盡有,而且數量多得驚人。好個倪匡,居然把心一橫,能送的盡量送,能丟的拚命丟,甚至把收藏超過三十年的『舊版金庸』,都狠下心送給某位幸運的朋友。
但我猜倪匡最不捨的,恐怕並非任何書籍,而是過去數年間,陸續郵購的大量成人光碟。根據官方統計,足足五千片有餘,而且將近五分之四尚未拆封。(倪匡幾年前曾做過一副對聯:遊春宮三千管窺大千世界,現色相十萬圓滿億萬眾生。上聯的『三千』就是指當年的光碟數目,可見後來累積到五千片絕非吹牛。)消息放出去之後,很快來了五、六個美國小伙子,一人一大袋,高高興興捧回家去了。
經過近兩個月的『兵荒馬亂』,倪匡夫婦終於在去年三月底,克服了一切艱難險阻,如願回到香港定居。正確的日期,應該是青年節這一天,因為有倪匡的電郵為證:『如無意外,三月二十九日抵港。如有意外,去見革命先烈哉,哈哈!』
* * *
搬回香港之後,夫婦倆目前暫住銅鑼灣的一間公寓,附近非常熱鬧,一切都比美國方便無數倍。最令倪匡滿意的一點,是只要步行十五分鐘,即可吃到任何美食。唯一的缺點是房子太小,大約只有美國豪宅的十分之一,倪匡曾打趣說:『連買垃圾桶都得選最小號的。』
去年九月間,我終於有機會,見證這間公寓究竟小到什麼程度。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所謂的小,想必是倪匡的小說家言,認真不得。結果親眼目睹之後,才知道所言不虛。比方說,倪匡曾向眾親友強調,廚房小到不可思議的程度:『男女主人同時在裡面,一定可以增進夫妻情趣,背對背會撞著屁股,面對面就等於嘴對嘴……』大家只要看看照片,一定會同意這句話並不誇張。
算起來,這還是我第二次在香港和倪匡見面。換句話說,我和倪匡的交往,幾乎都是在他旅美期間。有感於這段機緣,我曾寫下如下的文字:『如今,每當回想起和倪匡近在咫尺的一千五百多個日子,總是覺得冥冥之中自有定數。試問,需要多少的機緣巧合,才能成就這段「比鄰緣」?』
當天倪匡告訴我,不少親友來參觀後,都覺得這間公寓的客廳像按摩院,書房則像網咖。聽他這麼講,我才注意到,小小的客廳中,擺了兩張似曾相識的按摩椅,追問之下,果然是從美國遠度重洋運來香港的。原來倪匡雖然捨棄了無數家當,唯獨這兩張已經『絕版』的按摩椅,由於力道超強,說什麼也捨不得送人,所以用貨櫃千里迢迢運了來。(事實上,當初在美國,同樣的按摩椅共有三張,豪宅的一樓、二樓和地下室各擺一張。倪匡辯稱這並非浪費,而是因為腰痠背痛發作的時候,根本連爬樓梯的力氣都沒有。)
更有趣的是,當天按摩椅搬進貨櫃後,倪匡發現還有不少空隙,居然毫不考慮,就抓了幾十箱面紙往裡面丟。如此價值觀,果然不同於地球人。
至於書房像網咖的原因,是因為藏書並不多(連『衛斯理系列』都不成套),卻擺了兩組獨立的電腦,以便倪匡和倪太能夠『各上各的網』。對了,客廳的兩張按摩椅,則是為了『各按各的摩』。唯有這樣,夫妻兩人才能一同上網,一同按摩兼看電視,其恩愛可見一斑。
我每回去找倪匡,一定少不了打牙祭,這次自然也不例外,倪匡帶我到他經常光顧的一家餐廳,享受了一頓正宗的港式飲茶。席間,倪匡鄭重其事指著餐廳牆上的一幅字,強調那是古龍的墨寶。我知道古龍生前是倪匡最要好的朋友,所以特別請他和那幅墨寶合影留念。後來倪匡補充道,這家餐廳的老闆姓古,因而將古龍視為兄弟。這句話是不是小說家言,就請大家自行判斷了。
飽餐一頓之後,我陪倪匡散步回家,果然十分鐘就進了家門。接下來,是此行最後一項重要任務,請倪匡在已出版的兩集『衛斯理回憶錄』上簽名,當作促銷活動的贈書。
老實說,當我從背包中,掏出『衛斯理回憶錄』一、二集各五本的時候,心中還有些忐忑,因為倪匡雖然對於『衛斯理回憶錄』的寫作計畫鼓勵有加,可是,請他在並非自己的著作上簽名,我仍不確定他是否願意。結果倪匡不但一口答應,而且一面耐心地一本本簽,一面還說,其實兩個月前,他出席香港書展的時候,就有讀者拿『衛斯理回憶錄』第一集請他簽名,他來者不拒,但忍不住問道,你們為何不去找原作者?讀者則回答,原作者遠在台灣,找你簽也一樣。
聽到倪匡這麼說,我萬分感動,當下接口道:『不,找您簽更有價值!』
當我揹著那十本『衛斯理回憶錄』離去時,背包的重量彷彿增加了不少。或許是這十本書,經過倪匡的親筆『加持』,份量變得不一樣了。也或許是,原作者這麼重視這套書,令我不知不覺間,更加感到任重道遠。因為,倪匡雖然已經封筆退休,衛斯理卻忙著在回憶錄中『再來一次』。
香港照片
倪匡津津有味閱「衛斯理回憶錄」。
倪匡伸出雙手,強調廚房真的只有那麼小。
倪匡的電腦設備。
打開我的筆記電腦,意外發現倪匡家中能無線上網,兩人驚喜萬分。
古龍墨寶。
銅鑼灣鬧市。
倪匡在「衛斯理回憶錄」上簽名。
倪匡仔細閱讀報上的倪匡專訪,自得其樂。
倪匡演講時的豐富表情。
美國照片
美國豪宅外觀,倪匡老友蔡瀾說活像「烤麵包機」。
倪匡站在美國家門口。
美國豪宅一樓客廳,上方就是二樓起居間。
美國豪宅的廚房,能讓倪匡大開大闔,揮灑自如。
美國豪宅地下室的大電視,當時還是錄影帶時代。
美國豪宅的魚缸之一。
美國豪宅的魚缸之二。
美國豪宅門外花團錦簇。
美國豪宅後院能遠眺金門大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