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人機合一的大時代

  最近這幾年,凡是介紹機器人的文章或影片,都不會遺漏MIT人工智慧實驗室這個聖地。倘若作者或製作人想進一步探討機器人的實際用途,那麼iRobot這家公司就常常會榜上有名。因此讀者諸君在翻閱本書前,很可能早已看過作者布魯克斯現身說法,因為他正是MIT人工智慧實驗室的現任主任,也是iRobot公司的總裁兼科技總監。

  布魯克斯教授一生鑽研機器人學的理論與應用,本書可說是他以畢生功力寫成的「機器人大全」。然而除了機器人學,他在書中還花了相當多的篇幅,介紹人工智慧、人工生命、人機介面、仿生學等相關領域的沿革與發展。為了避免過份說理而影響閱讀的趣味,他特別採用夾敘夾議的方式,將自己的豐富經歷穿插在機器人學發展史中。於是仔細分析下來,本書共有三種水乳交融的題材,一是機器人學,二是機器人的歷史與現況,三是作者個人的回憶錄。

  審訂完初稿之後,筆者完全贊同譯者蔡承志先生建議的書名「人機合一大時代」,因為這七個字足以從頭到尾貫穿本書每一個章節。雖然這個建議最後演變成副書名,筆者仍然打算借題發揮,利用「人、機(器人)、合一、大時代」這四大主題,來剖析本書的結構與脈絡。

  第一章「與機共舞」呼應「大時代」這個主題,利用「機器史觀」介紹自古至今的科技發展,並預言繼工業革命、資訊革命之後,機器人和生物科技將是下一波的孿生科技革命。

  接下來,二、三、四章的主題都是「機器人」。首先,第二章「探尋人工生物」簡介機器人過去的歷史。作者從古文明中的類似概念出發,一路從最精巧的機械動物介紹到最原始的電子龜,然後再以許多篇幅與筆墨,詳述「抖抖」與「小貨車」這兩部承先啟後的機器人。

  第三章「行星大使」專門介紹過去幾十年來「非人形機器人」的發展。由於作者在這方面有輝煌的成績,在此自然下筆千言,詳細敘述自己的心路歷程、學術理念,以及他的得意之作──「成吉思」這部機器人與<快速、便宜,而且不受控制>這篇論文。

  第四章「二○○一年到了」則是介紹「人形機器人」的歷史與相關理論。歷史方面包括作者團隊的得意之作「寇格」與「吉斯美」,以及日本早稻田大學、本田公司等機構的研究成果。理論方面則涵蓋「艾西莫夫三大法則」、「視覺理論」、「認知理論」等等。

  從第五章到第十章,除了第七章主要討論「人」,其他五章皆以各種層次的「合一」為主軸。

  第五章「與機器共生」討論機器人如何進軍日常生活,這是第一種層次的「人機合一」:共處同一空間。作者從「電子雞」與「愛寶」等電子寵物談起,最後才讓本章的主角「真正寶貝」機器娃娃出場。介紹完這些機器人玩具後,本章其餘篇幅則討論較為實際的應用,例如工業用機器人、清潔用機器人,以及幫忙其他家務(如洗碗、熨衣服)的機器人。

  第六章「我在哪裡?」則是討論第二種層次的「人機合一」:利用遠距臨場的最新技術,讓甲地的某人「進入」乙地的機器人。由於「遠距臨場機器人」是iRobot公司大紅大紫的產品之一,作者難掩驕傲的口吻,大力鼓吹「進入」機器人的各種好處與便利。

  第七章「我們很特殊」回過頭來討論人類。這是由於模仿人類乃是機器人學的天職,因此機器人學家必須對人之所以為人(人類的特殊性)做徹底的檢討。在本章中,作者先從生物學、倫理學、心理學等角度探討這個問題,然後闡述天文學、演化論及人工智慧如何一步步粉碎「特殊性」的迷思。有趣的是,最後特殊性雖然所剩無幾,卻也並非蕩然無存。

  第八章「我們不特殊」討論抽象層次的「人機合一」:人類是由生物分子構成的機器,因此在定義上與機器人並無明確的分野。當然有許多學者將這個觀點視為離經叛道,本書作者卻有辦法一一反駁。為了聲援自己的信念,他還特別介紹「人工生命」這個新興領域,以便與機器人學及人工智慧相互參照。

  第九章「它們和我們」討論電腦超越人腦的可能後果。作者先檢討一般人的兩極化觀點(詛咒說與救贖說),最後再提出自己的獨特看法:人類將在不久之後轉化為機器,而這可說是第三種層次的「人機合一」。嚴格說來,這個大膽預言就是全書的結論,不過為了說服讀者,本書並未在此戛然而止,因此才會有下一章的安排。

  第十章「我們就是它們」詳細討論第三種層次的「人機合一」:人工裝置與人體合而為一。如上所述,本章其實是第九章的延伸,目的在為本書的大膽預言提出佐證。作者從人機合體(cyborg)這個概念出發,先介紹各式各樣的人工器官與智慧義肢,再討論大腦與各種人工裝置聯線的可能,而最重要的結論則是「心靈介面」與「心靈上網」的可行性。本章最後還留下幾頁的篇幅,簡介生物科技在機器人學上的應用,以及兩者逐漸匯流的趨勢。

  以上摘要可算是筆者的讀書筆記,希望能藉此釐清本書的脈絡,幫助讀者諸君在機器人叢林中掌握方向。最後必須強調的是,本書雖然堪稱「機器人大全」,卻難免有掛萬漏一之處。比方說,或許由於作者本人對數位的偏好,因而有意無意間忽略了「類比機器人」(BEAM robot)這個領域。此外在討論行動機器人的時候,並沒有解釋動態與靜態平衡的差異,也沒有提到MIT腿實驗室(MIT Leg Lab)這個單位。對這兩方面好奇的讀者,敬請根據「延伸閱讀」上網找找有趣的資料。

延伸閱讀

書籍:
《正子人》艾西莫夫著,葉李華譯,天下文化(2000年)
《機器人的進化》曼瑟、德魯修合著,林文源譯,商周出版(2002年)
《牛頓雜誌》2001年10月號

文章:
<機器人的黎明>張草著http://www.geocities.ws/changchao.geo/ch3-robot-dawn.htm
<守法重紀的機器人>葉李華著http://yehleehwa.net/asimov_robot.php
<機器人世紀>葉李華著http://yehleehwa.net/future/9106.pdf http://yehleehwa.net/future/9107.pdf

網站:
類比機器人http://www.beam-online.com/
MIT腿實驗室http://www.ai.mit.edu/projects/leglab/
本田公司ASIMO機器人http://www.honda.co.jp/ASIMO/



Copyrightc 199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網站瀏覽方面的問題請洽網站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