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測量天才的軌跡

  李察•費因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1988),頂尖的理論物理學家,一九六五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舉世公認不世出的天才。曾參與原子彈發展計畫,太空梭失事調查;還是一位業餘鼓手、素描畫家、開鎖專家……為人風趣,生性風流,前後有三位妻子,無數女友,一生離經叛道的事蹟不可勝數。這樣的奇人,他的傳記要如何寫?如今有人寫了出來,我們又要怎麼讀?

  格萊克(James Gleick)是記者出身的傑出科普作家,基於對大師的孺慕而發願完成了《天才的軌跡》。他沒有機會親訪費因曼,因此創作的本身就是一大挑戰。在搜集了大量文獻,做成無數訪談之後,格萊克出奇制勝,揉合了傳記文學與小說的技巧,以馬奎斯《百年孤寂》的穿插倒敘筆法,將一本最難為的傳記寫成了最生動的傳奇。除了費因曼本人的事蹟之外,還藉著他的研究引出了半個世紀的物理學發展史。而其中最精采的,當然要數二次大戰末期原子彈的秘辛──一個永不褪色的熱門話題。

  為科學家立傳,尤其是適合一般讀者的通俗傳記,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專業知識的拿捏,過與不及都會成為敗筆。在本書中,作者夾敘夾議的做法相當成功。他盡可能用白話解釋專用術語,以求人人都能至少有個概念。對於理論的引介,則巧妙地借助於費因曼的「主觀鏡頭」,讓讀者不知不覺跟著主人翁一同踏上解謎之途。在鋪陳了所有的歷史背景之後,真正的理論文字才千呼萬喚始出來,沒有絲毫突兀之感。即使那兩三頁的物理理論真的看不下去,也大可跳過而不致影響全書的連貫。

  有一點頗為耐人尋味,雖然包括作者在內,人人都說費因曼是天才中的天才,弔詭的是,書中卻透露了他的智商「只有」一百二十五!這當然可能不準,但卻是唯一的史料。由此可推知,作者的本意並不是希望讀者把這位天才當成超人。在這本傳記中,天才並非從頭到尾一帆風順,打遍天下無敵手;他所遭遇的種種挫折,情緒的高低起伏,凡夫俗子的行徑皆一一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的史筆更沒有為尊者賢者諱,天才的七情六慾、喜怒哀樂,甚至酒色財氣也無所遁形。唯有如此,我們讀到的才是一個真真實實、有寫有肉的(立體的)人,而不是腦後疊著光環的(平面的)神。神難道還不夠多嗎?

  本書信實的敘述,也間接報導了西方物理學界的重重內幕,活脫是美國版的《儒林外史》。一般人多少會以為科學家分外清高,殊不知學術上的競爭與政治鬥爭其實同樣慘烈,可以看到許許多多野心勃勃者、沽名釣譽者在學術舞台上此起彼落。相較之下,特立獨行、玩世不恭的費因曼正是遺世獨立的獨孤求敗,到了晚年,只剩下大自然是唯一的對手。天才雖然小德出入,但較諸那些汲汲的龍套(岳不群?左冷禪?),其人格的高下也就不可以道里計。

  廿世紀的大物理學家不下百位,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應屬愛因斯坦、費因曼與霍金。愛因斯坦的事蹟早已家喻戶曉(也許偷情的那段傳聞例外),霍金的眾妙之門仍有待蓋棺論定;費因曼辭世已匆匆五年,這本傳記可說來得正是時候。

  本書中譯本的兩位譯者文筆流暢,合作無間,譯文與原文相得益彰。許多第一手資料,尤其是私人信件,譯得最是生動感人。譯文沒有任何西式語法,也沒有半點大陸味,台灣的讀者一定會覺得分外親切。

  當然,如果要吹毛求疵,任何一本著作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作者並非理工科班出身,所以對於某些數理名詞的解釋仍稍有偏差;譯文雖然考據詳盡,也難免出現了幾處不妥。然而瑕不掩瑜,本書絕對是科學家傳記中難得的傑作,值得向所有愛書的朋友推薦。




Copyrightc 199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網站瀏覽方面的問題請洽網站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