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或缺的罩門

  如果你問別人生物是什麼,有可能得到各式各樣各說各話的答案,甚至包括「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但是據我所知,最好的答案應該是「會死之物」。想必任何人都無法反駁這個定義,這就是逆向思考的威力。同理,如果你問別人科學是什麼,同樣會得到五花八門莫衷一是的答案。不過我們仍然可以採用逆向思考,將科學定義成「能推翻的學問」。

  這個定義乍看之下簡直不可思議,卻是當代科學家一致公認的科學定義。提出這個定義的人並非哪位著名的科學家,而是二十世紀的哲學家卡爾•巴柏(Karl Popper, 1902-1994)。換句話說,在不到一百年之前,科學家對於科學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明確定義。

  巴柏這個定義並不容易直接解釋,因此我們再來逆向思考一次,先來想想「不能推翻的學問」究竟算不算科學。且讓我們考慮兩個極端的例子:一、任何宗教在教義上都是不能推翻的,然而宗教當然不是科學,也不願或不屑成為科學。二、「因為你會生病,所以你生病了」這樣的說法在邏輯上是不能推翻的,然而這種「若A則A」的敘述當然不是科學,只是邏輯上的同義反覆。由這兩個例子推而廣之,「不能推翻的學問」都有自圓其說的特性,因此頂多只能證實,卻絕對不能證偽(推翻)。

  談到證實,大多數人(包括二十世紀之前的所有科學家)都堅信它是檢驗科學的唯一標準。底下我們就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種信念多麼沒有根據。古人相信月食的原因是天狗吞月,必須敲鑼打鼓才能趕走天狗,讓圓圓的月亮重現天際。於是一兩千年來,我們的祖先都在「證實」這個理論,而且果真屢試不爽!

  然而「天狗吞月」這個理論不但能被證實,其實也可以被證偽(推翻)。做法很簡單,只要在某次月食的時候,大家都沉住氣別敲鑼打鼓,看看月亮會不會永遠消失。因此根據巴柏的嚴格定義,「天狗吞月」算是一個短命的科學理論──在進行不敲鑼打鼓的實驗之前,它是個具有罩門(可能被推翻)的理論;而在實驗之後,它就變成被證明有誤的科學理論。

  千萬別以為這只是無聊的文字遊戲,要知道當今任何一項科學理論,與「天狗吞月」都有相同的性質;它們絕對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通通都是有罩門的、能推翻的、具有可證偽性的學問。最好的例子,或許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過去一百年來,科學家想盡各種方法檢驗相對論,正是因為相對論有可能被推翻。不過「能被推翻」並不代表「會被推翻」,經過近一百年的檢驗,相對論迄今仍舊屹立不搖。所以科學家承認相對論是個「優秀」的理論,但絕不會稱之為「正確」的理論。這是因為相對論的罩門永遠存在,永遠有可能被未來的某個實驗推翻。

  科學家辛辛苦苦提出一項理論,它卻一定不能是永恆的真理,一定要具有供人攻擊的罩門,這似乎是一件很悲哀的事。然而正因為如此,科學才能避免故步自封,才能不斷自我超越,才能永遠創造奇蹟。(參考資料:《三分鐘宇宙》李逆熵著,台灣商務印書館)





Copyrightc 199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網站瀏覽方面的問題請洽網站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