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電台「文藝橋」節目──衛斯理書齋單元
播出時間:2006年8月6日(日)早上8:00∼8:30
主持人:梅少文
主講人:葉李華教授
文字記錄:吳雅芳

梅:各位愛好文藝的朋友您早,還有我們「衛斯理書齋」這個單元的主講人,任教於交通大學、擔任科幻中心主任的葉李華、葉教授,您早。

葉:梅姊早,各位聽眾大家早安。

梅:今天在「衛斯理書齋」這個單元,葉李華、葉教授要跟我們介紹的是倪匡另外一個故事,叫作《搜靈》,我就聯想到有個《搜神記》,你記不記得?

葉:記得。

梅:我不知道《搜靈》跟《搜神記》那個傳奇小說有沒有關係?

葉:可能有一點點靈感的來源吧。

梅:這兩個放在一起就有一點令人毛骨悚然了。

葉:呵……倪匡很喜歡用這一類的書名,跟讀者開個玩笑,讓你乍看之下,會覺得或許這個故事,就像梅姊講的,滿靈異的。這個故事當然跟靈魂有關係,但是跟鬼怪是絕對沒有關係,裡邊也沒有出現任何的靈魂,或者妖魔鬼怪。我可以先透露一下,到最後我們發現又是外星人所做的。就像我上次講到的,倪匡小說裡有些時候偶爾會用到一些外星人當大結局,用得很好的話當然非常好,但是有些時候我會私下偷偷希望,這件事情不要又是外星人闖的禍,因為倪匡的小說裡,我最最喜歡的幾個,跟外星人幾乎都沒有關係。

梅:沒有關係。

葉:比如說我們之前談過的《尋夢》,《木炭》,還有我們將來會談的《黃金故事》,這三本書幾乎可說是倪匡衛斯理故事最精彩的三本,都跟外星人沒關係。

梅:會不會跟你的偏好有關?

葉:或許吧,我總是覺得,倪匡寫的科幻小說越有中國風味越精彩,越像西方科幻小說時就越感覺不到倪匡的味道。這一點我在大學開科幻課的時候,我也常常……

梅:也會提到。

葉:我常常會跟同學講到這一點,我甚至會請同學比較一、兩部倪匡用純粹西方科幻手法寫的非衛斯理作品,請大家看一看,是不是有點味同嚼蠟?很難想像是倪匡寫出來的。那是一個負面的教材,結論就是:倪匡的小說越偏西方就越沒有他個人的風味;越有中國風味的,就越有倪匡的風味,這一類的科幻小說就特別精彩。在中國的傳統裡,是沒有外星人這個概念的。

梅:是的。

葉:或許因為這樣,所以我才特別偏好倪匡沒有外星人的科幻小說。

梅:是,我要說的是:當你把它變成了《衛斯理回憶錄》時,是被倪匡允許的,而且他也鼓勵你要有自己的創見,關於「最後都是外星人惹的禍」這件事情,你想要改版嗎?

葉:我覺得當然最好還是不要改,可是必須要給它一個比較合理的說法。我們之前也談過,有外星人出現其實沒有關係,即便你的外星人是在最後第十章,也就是快結束的時候才出來,也沒有關係,但是前面一定要有一點伏筆。

梅:要有一點伏筆。

葉:不要半路殺出程咬金。梅姊這一點提醒了我,我必須在《衛斯理回憶錄》裡,讓讀者信服:為什麼衛斯理從小到大,身邊的外星人一直不斷?我一定要給一個比較……

梅:合理的交代。

葉:對,一旦有了合理的交代,外星人出現多少次,也就不重要了。

梅:就不在乎了。

葉:我最近已經開始在做這方面的工作,有了一點點靈感,不過梅姊的話剛好一語道破,呵……

梅:呵……所以我覺得我們在空中開闢這個單元的好處就是,各位聽眾朋友我們好像都能夠參與葉李華、葉教授在書齋裡的創寫心路歷程。

葉:對呀,我非常歡迎讀者寫信給我,尤其是提到衛斯理的任何疑難雜症,這是我最喜歡的,只要我有辦法、有可能,我一定會在《衛斯理回憶錄》裡,盡可能做一個圓滿的解答,不是絕對合情合理,但是我會盡力讓它就小說本身內在的邏輯來說,是說得通的。舉個例子來說,在我寫《衛斯理回憶錄》的第二冊,也就是即將出版的第二冊過程中,香港一個好朋友,也是我們「倪匡科幻獎」第三屆首獎的得主,就跟我提過,衛斯理的心態,前後不一致。我們之前好像也提過,衛斯理有些時候非常尊重別人的隱私,別人的信絕對不拆閱;可是,如果他要去探尋什麼神祕事件,闖空門卻又成了家常便飯。他說:闖空門這件事情對於隱私的侵犯,不是遠遠大於拆閱別人的信件嗎?他說:你要怎麼自圓其說?我說:好,我設法。後來剛好……

梅:幫他自圓其說。

葉:對,寫著寫著,寫到《衛斯理回憶錄》第二冊第六章,剛好有機會可以把解釋放進去,我就加入短短一、兩百字的一段話,看起來就……

梅:順多了。

葉:稍微合理一點了。

梅:好,這些地方就要靠葉李華、葉教授逐字逐句加以揣摩,也許我們要很有心地看,才會看出中間的端倪。

葉:看不看得出來,真的沒有關係,就像我說的,看小說第一遍純粹是樂趣,這也是倪匡一再強調的。真有興趣的話……

梅:做學問。

葉:第二遍、第三遍的時候,再好好看端倪就可以了。

梅:是,這樣子的書才值得一看再看,對不對?好!我們回頭來講講《搜靈》。

葉:好的,倪匡本人滿喜歡這個故事,最主要是,像倪匡在他的序裡講到的,這個故事相當特出,寫法不落俗套。搜靈故事就是有一批外星人要來研究地球人的靈魂,因為他們對地球人常常自稱有靈魂這件事情,覺得非常奇怪,可是,靈魂又是看不見、摸不到的東西,所以他們就拚命找,在地球上製造了一些很特殊的事件。倪匡在書裡講了兩個事件,可以算是歷史事件,有一個是比較大的事件,另外一個是土耳其一個沒落王朝的小小的插曲而已。今天我們只講前面第一個比較大的事件。這個事件雖說是歷史事件,但是,卻是小說裡的歷史事件,意思就是說,是不存在的,純屬倪匡的小說家之言。可是,倪匡就有本事可以把虛構的歷史,融合在真實的大歷史裡,讓你分不出哪一些是真的、哪一些是假的。所以我說,看倪匡小說第一遍的時候,千萬不要去考據,否則的話,很痛苦,會阻礙了閱讀的流暢跟樂趣。像我這樣子,真的很有興趣考據,不過我還是會在第二遍的時候,才開始去考據,第一遍的時候是純粹……

梅:純粹。

葉:欣賞故事就可以了。

梅:是。

葉:所以我們今天要多花一點時間來談倪匡在小說裡所製造的歷史事件。什麼事件呢?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根據倪匡或者是衛斯理的說法,日本為了救亡圖存,他們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努力,包括推出所謂的「神風特攻隊」這種讓西方人怎麼想也想不到的自殺機方式。另外一方面就是,日本人製造了一批非常巨大的軍艦,大到什麼程度呢?大到是有史以來、空前絕後的大軍艦。為什麼我敢說是空前絕後呢?我們可以多花一點時間來談,這種大軍艦、大戰艦的趨勢,在整個海軍發展史裡已經沒落了。最近我剛好無意中收集了一些資料,指出真實的歷史裡記載,有史以來最巨大的一艘戰艦就是日本人在二次大戰末期所製造的「大和號」。我甚至在「Discovery」裡邊看了一集最近拍的影集,叫作「大和號戰艦之謎」,在這個影集裡,它講了一個概念說,以後再也不會有人會造出比「大和號」更巨大的戰艦,我是非常相信的,因為這種大戰艦的時代,我剛剛說過,已經沒落了。最近我又查了一些資料,其實除了大和號之外,還有一艘它的姊妹艦,叫作「武藏號」,就是宮本武藏的那個「武藏」。

梅:是。

葉:這兩艘戰艦都是在一九四○年完成、下水的。倪匡既然是寫小說,總是要比真實的歷史還要更高超一級,才能夠吸引讀者。因為這是幻想小說,所以他又憑空虛構了另外一艘戰艦,比「大和號」跟「武藏號」更加神祕的,叫作「天國號」。因為更加神祕,所以在真實的歷史裡就隱沒不彰了,這是他自圓其說的方式。衛斯理就開始抽絲剝繭,研究「天國號」消失的謎題。二次大戰末期這一些巨大的戰艦,沒有任何一艘有好的下場,或者我們可以說,沒有任何一艘有任何光榮的戰績,跟當初這些戰艦,從設計到製造,那些工程師或者海軍將領對它們的期許,剛好是背道而馳。這就呼應了我剛才已經強調過兩、三遍的話,大戰艦的時代已經沒落了。我記得三年前跟梅姊也合作過一個節目,我們在……

梅:「科技未來學」。

葉:對,在那裡邊談了很多科技的趨勢,我們總共講了差不多整整一年的時間,但是幾乎都沒有講到武器。最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我自己對武器,沒有什麼太大的興趣;第二個原因是我不但沒有興趣,而且還有些反感。所以我在談「科技未來學」或者「科技大趨勢」的時候,其實是刻意避免談論武器。今天剛好趁這個機會,借題發揮,談一談為什麼這一些大戰艦到了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已經被時代淘汰了。無獨有偶,或者說難兄難弟,二次大戰當初跟日本結盟的另外一個國家,叫作德國,他們都同屬於軸心國。二次大戰就是同盟國對軸心國的戰爭。大家通常一想到軸心國,只會想到德國跟日本,其實還有另外一個非常不成器的國家──義大利,三國同盟、三國軸心。可是,因為義大利實在太不成氣候了,所以,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軸心國就是德國跟日本;一個在亞洲,一個在歐洲。剛好最近我又看了一個「Discovery」影集。

梅:你常看電視啊?這麼忙。

葉:嚴格說來其實我不是看電視,我是看我所錄的影集。

梅:喔……錄的節目。

葉:因為我絕對不可能根據節目表的時間,乖乖坐在電視機前面。

梅:對,但是你會留意它什麼時候播什麼,你就預錄。

葉:對,我現在有一個好習慣,已經持續了整整四年的好習慣。

梅:所以這樣就不會漏掉任何一個你想看的。

葉:我是每個禮拜一定會找一個時間,大概二十分鐘的時間,把下個禮拜的兩個電台──一個是「Discovery」,一個是「國家地理頻道」──從週一到週日的節目表,仔仔細細看一遍,我想錄什麼我就把它寫下來,這樣就不會漏掉了。錄下來之後,時間就變得很自由了。

梅:變成另外一種功課。

葉:沒錯,真的是功課。

梅:對,我以前看報紙副刊,或者一些雜誌文章,常常,沒有看的我就放在一邊,結果一個不當心,書桌上就疊了一堆了。我覺得我應該自我設線,要求自已在有限的期間以內把它看完。

葉:對。

梅:必須在限期以內完成,否則的話,越堆越多。

葉:對,我現在沒有看的影集已經堆了很多了,好在我還有另外一個好習慣。

梅:怎麼樣?

葉:就是我即使沒有看,但是至少我會把目錄編得很好,然後,我會把片頭前面的一、兩分鐘看一遍,因為不管是「Discovery」或者「國家地理頻道」,它們片頭的一、兩分鐘其實就是一個摘要。

梅:重點。

葉:所以,當我真正需要時,比如說寫書,寫文章,或者上課需要的時候。

梅:變成你的資料袋,隨時可以抽出來看。

葉:我就可以很快地找到我所需要的那幾集。

梅:這完全是做學問的態度。

葉:也是一種很有趣的做學問方式。

梅:是,提供給大家作參考。

葉:有時候甚至連書都不用看了,光是看這些影集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梅:真的耶,聲光變化都集結起來,人家是認真拍的。

葉:對,我們言歸正傳,談另外一個跟「大和號」難兄難弟的、我在「Discovery」頻道上看到的,叫作「重返俾斯麥戰艦」。這個「俾斯麥號」戰艦跟「大和號」真的是難兄難弟。

梅:並駕齊驅。

葉:因為在二次大戰的時候,德國跟日本是軸心國,兩個是邪惡的政權,是侵略的國家。幾乎剛好就在同一個時候,德國也發展巨型戰艦,而且也剛好發展了兩艘:其中一艘特別有名,就叫作「俾斯麥號」;另外一艘比較沒有名氣,叫作「鐵必茲號」,就好像我剛剛提到的那個「武藏號」比較沒有名一樣,這也是我昨天才查到的。它們的下水時間,比「大和號」和「武藏號」稍微晚了一點,晚了不到一年,是一九四一年下水的。可是,不論是「大和號」或者是「俾斯麥號」,我剛剛說過,表現都很不理想。比如說「大和號」,日本海軍一直捨不得用,雖然它在一九四○年就已經製造好了,但是,那是他們最後決勝的祕密武器,所以盡量不要它參加戰役。到了戰爭末期,日本已經變成強弩之末之後,它一出海,在日本外海,竟然就被打沉了。

梅:唉。

葉:「俾斯麥號」呢,因為它太招搖了。

梅:是。

葉:所以英國海軍,不管犧牲多少也要把它炸沉,也是一下子就沉到海底去了。

梅:怪不得說是難兄難弟。

葉:對,我所看到的這兩集「Discovery」的「大和號戰艦之謎」還有「重返俾斯麥戰艦」裡,都有海底的鏡頭,也就是說,它們跟「鐵達尼號」一樣,都已經被找到了。

梅:喔!有沉船。

葉:對,但是還沒有打撈上岸,因為打撈是一個大工程。但是至少現在,已經可以用無人潛水艇下去拍攝殘骸了。

梅:哎喲,真是不容易。

葉:真的很精彩。

梅:實景拍到喔,哇……

葉:對,拍到之後,他們再用電腦動畫重建。重建之後就可以重現它當時怎麼樣被擊沉,還有被擊沉的原因。

梅:哎呀。

葉:看了真的很過癮,所以我說雖然我自己對武器沒有什麼興趣,甚至可能有點反感,但是把它當作歷史來看,或者把它當作科技演進史來看,其實是可以學到滿多的東西。

梅:是的。

葉:比如剛才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這一些巨型戰艦到了一九四○年代,已經過時了。為什麼呢?純粹因為海軍是一個科學兵種,所有的高科技,一定都盡可能放到軍艦裡去,所以海軍的科技演進是非常迅速的。到了二次大戰的時候,各國都已經有了航空母艦,比如說偷襲珍珠港就是日本的航空母艦打頭陣。可是在當時,不管是哪一國海軍,總是有一些比較守舊的人士,會覺得二十世紀初期,或者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都是戰艦越大,威力就越強大,所以,還是堅持要造大戰艦。我們可以想想看,戰艦造得大有什麼好處?最好的好處就是攻擊的時候,它可以攻擊得比較遠,因為戰艦越大,它的砲就可以造得越大,砲越大就可以打得越遠。

梅:射擊力。

葉:對,另外一方面,大的話,可能就比較堅固……

梅:穩。

葉:比較不容易被炸沉。可是,航空母艦出來之後,所有的這個巨型戰艦其實……

梅:都不算什麼了。

葉:對,概念上面都已經要被淘汰了。因為不管是砲彈或者其他的武器,都是戰艦本身的延伸,戰艦的火力範圍,就是所有砲彈能夠打到的那個範圍。可是,砲彈打得再遠,也比不上飛機飛得那麼遠。我們甚至可以把航空母艦上的每一個戰鬥機想成是一顆砲彈,一顆可以飛得特別遠,非常聰明,會轉彎,而且打完了之後還會回來的砲彈,這樣想的話,就非常清楚為什麼這些巨型戰艦很快就被淘汰。歷史也驗證了這回事,這些巨型戰艦其實都是白忙一場,在二次大戰末期,從來沒有任何的光榮戰績。

梅:是,好不容易,一出師就不利。

葉:對,我覺得從戰爭歷史,其實也可以看到滿多的科技發展史。從科技發展史裡,我們對於預測未來的科技,就可以抓得比較準確一點了。

梅:是。好,分享了你的實務經驗之後,我們再來說說《搜靈》吧。

葉:好,我們還是要回到書裡,言歸正傳。這本書有一個中心主題,也就是倪匡一向的哲學觀──人性本惡。倪匡當然不會刻意在任何一本書裡,發揚他的人性本惡理論,但是只要有機會,他一定不會放過。倪匡本身就真的相信人性是本惡的,既然人性本惡,我們就必須要用各種的制度約束人類,不能期望每一個人都是聖人。這一點,我覺得滿實事求是的。在這本書裡也就說,外星人要來搜靈,搜集地球上的靈魂,加以研究,最主要就是要知道,地球人常說靈魂是非常聖潔的,那麼,靈魂和性善,也就是人性之中善良的一面,到底能不能夠畫上等號?還是說人類的靈魂,其實也有邪惡的靈魂、也有污穢的靈魂……諸如此類。這點的話,倪匡是發揮得很精彩,絕對感覺不到說教的成分,唯一的一點點說教成分,也是用小說的技巧寫得非常精彩,他到最後竟然做了一個假設說,人的靈魂會不會在所有的寶石啦、鑽石啦、珠寶裡邊?為什麼會這樣講呢?倪匡說,因為任何人看到了珠寶之後,好像人性裡潛在的貪婪本性,就會忍不住冒出來。所以人性跟珠寶,或者說靈魂跟珠寶,是不是真的有一些千絲萬縷的關係?有一句話我覺得滿精彩的,我們應該還剩下一、兩分鐘的時間,我還可以唸一下。

梅:好。

葉:好,我們剛才這樣說:

  「鑽石是不是有價值,決定於在它交易的行為之中,跟這個人的靈魂,好像是有點點像人和靈魂的關係。」

剛剛這句話其實不是衛斯理講的,是白素講的,但是,連衛斯理都覺得這句話好像有點太玄了。最後,白素一針見血地說了一句話:

  「一點也不玄,鑽石如果一直放在保險箱裡邊,就跟普通的石頭完全一樣。人,是不是也是一樣,要到了真正考驗的關頭,否則的話,誰也不知道自己的靈魂究竟是怎麼樣。」

所以……

梅:禁不禁得起考驗。

葉:對,他到最後用小說的筆法,把珠寶、鑽石跟人的靈魂,畫上了等號。一開始的時候,這本書的序言裡是說人性善良的一面,能不能跟靈魂畫上等號?倪匡自問自答。後來的結論是,他覺得好像是沒有辦法畫上等號,因為靈魂之中還是有邪惡的一面。我不知道還有多少時間,我們……

梅:我們只能再講一分鐘囉。

葉:再講一分鐘,好。我最後再稍微借題發揮一下,順便預告一下下禮拜的。下禮拜我們要講的題目也滿有意思,叫作《茫點》,這個茫點的「茫」不是盲目的「盲」,而是茫然的「茫」。《茫點》這個故事絕大多部分都發生在日本東京。日本東京有一座鐵塔叫作東京鐵塔。我常常上課的時候會問同學,或者演講的時候會問聽眾一個問題:大家知不知道東京鐵塔跟巴黎鐵塔哪一個比較高?通常一般人都不太敢回答這個問題,總是覺得這個問題裡邊可能有點玄機。

梅:是。

葉:我跟同學或聽眾說:其實一點玄機都沒有,你只要想一件事情就可以知道了。到底東京跟巴黎鐵塔,哪一個造得比較早?哪一個比較晚?直覺上,我們會覺得巴黎鐵塔比較早,東京鐵塔比較晚,沒錯。我說,你想想看,日本人當初造東京鐵塔的時候,既然比巴黎鐵塔晚了那麼多年,如果再造一個……

梅:比它矮。

葉:比它矮的話,就別造了嘛。這其實也可以凸顯日本人的民族性,從巨大戰艦到比巴黎鐵塔還高的東京鐵塔,就可以看得出來。下禮拜有機會的話,我們可以把日本的民族性也稍微整理一下,因為跟《茫點》的故事剛好……

梅:呼應。

葉:場景是呼應的。

梅:好的,謝謝交通大學科幻中心主任葉李華、葉教授。

葉:謝謝梅姊,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