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艦奇航記:過去、現在及未來(上) ─ 呂堅平、葉李華

世界局勢的反映與影射

  星劇雖然是一部通俗的科幻劇集,但是由於主要架構充滿歷史感,編劇們可以利用各種歷史眼光來發揮想像力,因而表現出了多重層次的深遠涵義。我們在分析鐵三角與四大護法時,就指出了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種族與歷史背景──這想必不是巧合,而是編劇有心的安排;好讓會看的看出門道,不會看的觀眾也能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這種世界大同的思想。

  我們如果以這種眼光來研究星劇,則不難發掘出更多的影射與現實世界的反映,簡直豐富得讓人欲罷不能。這也正是一個好故事的基本要素──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總不同;故事的層次就像千層糕一樣,自然是愈多愈妙。

  星際聯邦:星聯本身便是美國政體的延伸,甚至連星際艦隊總部都設在北美的舊金山灣。所以我們可以想見,一定是地球各國在未來兩百年間全都接受了美式民主,進而再將這種政治體制在銀河中發揚光大。這當然是一種自我膨脹一廂情願的想法,卻也正是星劇在美國能深植民心的主因。我們如果好好反省一下,也許就會承認如此的未來已經很不錯了。

  應諸六○年代的國際情勢,可以看出星聯影射的不只是美國,而是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西太平洋防禦陣線。

  克林貢帝國:既然星聯代表民主正義這一方,那麼星聯的敵對政權自然就是好戰的侵略集團了;於是克林貢帝國便理所當然地成為華沙公約組織的影子。星聯和克林貢的對峙與冷戰冷和,正好就反映了美蘇關係自六○年代以來的發展。

  到了八○年代,由於各種客觀情勢的演變,使得蘇聯慢慢步向開放、改革與重整,美蘇的敵對關係也漸漸和解,達到了戰後四十年來的最佳狀態。然而「巧合」的是,到了廿四世紀,星聯與克林貢帝國也終於化干戈為玉帛,甚至開始聯手禦敵,進行各種規模的軍事合作。雖然克林貢人難改他們兇巴巴的本性,但是己經比過去要友善太多了。

  羅姆蘭帝國與瓦肯星人:羅姆蘭人與瓦肯人必須放在一起討論,因為他們其實是同一類人種──這也是令人叫絕的安排。在銀河系所有的生物中,這個通稱為瓦/羅人的人種是最神秘的種族之一;所以編劇自然而然地把他們的造型與文化(包括服飾、風俗、儀典、音樂)投射到東方民族身上。因為在老美眼中,東方與神秘幾乎可算是同義詞。甚至為了凸顯神秘的意象,還持別賦予瓦肯人心靈感應的能力──簡直就是西藏密教的翻版(順便連密宗大手印也一起用上了)。我們剛剛提過,藝術離不開真實,這又是另一個絕佳的例證。

  最有趣的是,這個安排在影射的現實世界中又完全說得通。東方人的代表──中國人(或者說中華民族也許更恰當)──在本世紀由於種種變故而分裂流亡,乃至全世界幾乎都有華人的足跡。這些分散在不同地點的華人,意識形態與政治理念便也只好截然不同。像生活在美國的華裔,或是對美國如家犬般忠實的台灣,當然都是美式政體的絕對擁護者,這就是標準的廿世紀瓦肯人。

  而羅姆蘭帝國呢?自然便是對美國人一向仇視,始終將「美帝」列為頭號敵人的中國大陸共產政權。尤其在一九八九年這個歷史的關鍵之後,頑固的中共仍然死守四個堅持稱霸第三世界,變成了美蘇兩大強權的共同對頭,正像廿四世紀的星際舞台一模一樣。讓人不得不懷疑,歷史真的是在不斷地循環重覆,改變的只有時空與規模而已!看來只要中共政權一日不亡,星聯與羅姆蘭的戰爭就得不停地打下去。

  福郎磯人:這個銀河系的新興勢力,一直到第二代新企業號的故事中才出場。編劇刻意儘量醜化這類見利忘義貪婪成性的種族,目的當然是為了幫老美出一口阿Q式的鳥氣。因為在另一個全球戰場上,美國早就成了日本經濟侵略的戰敗國。不爭氣的老美恨得牙癢癢地卻苦無報復手段,只好依照CASIO電子錶所指的精確時間,打開SONY電視看看福郎磯人大出「洋相」,才能稍微治療一下自己心靈所受的創傷。

星劇的七大信念

  前面所討論的,都只是星劇的外延涵義。如果我們將這些外在因素抽離開來,單就星劇故事本身研究,可以發現仍然會有意想不到的豐富收穫。這是因為星劇的創造者羅德貝利是一位標準的人道主義者,時時不忘將自己對人類的無限關懷放進每一個故事的架構中,因而使得星劇的內涵充滿了各種道德與哲學的反省與思辨。

  星劇處理人類亙古不變的難題,最常用的手法是「以今諷古」──將廿世紀的各種問題搬到廿三世紀討論。我們總可以發現,許多道德和哲學上的問題根本沒有時空限制;唯一不同的是科技文明所帶來的社會變遷,常會迫使人類對於傳統事物提出嶄新的觀點和詮釋。因此,企業號的英雄們也就必須在銀河之中經歷更大的試煉,隨時隨地學習調適自己的信仰來適應宇宙人生無常的變幻。

  從星劇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整理出七大信念作為這部未來史的大前提;這也正是羅德貝利先生創作星劇的基本哲學。

信念一:人性仍在不斷的學習反省中漸漸進化。(人性進化論)

  地球人類的形體,經歷了千百萬年的演化,到現在已經算是完成了進化的過程。然而,人類的心靈與精神,卻絕對仍處於一個相當幼稚的階段,還在緩慢地朝著所謂真善美的境界逐漸進化。

  在生理進化時期,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弱肉強食」可以解釋得通;但在現今的心理進化期中,卻應該以容忍互諒的人道主義作為依歸。正如寇克常說的一句話:「我們早已不再互相殘殺了!」孫逸仙先也生說過:「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以互助為原則。」這都是在闡明人性進化的思想──兇殘好戰是逆天的行為,唯有容忍互諒才是宇宙眾生的生存之道。

  當然,寇克身為一個艘武裝戰艦的艦長,有時難免也會表現得崇尚武力──正如同孫先生最後仍是訴諸流血革命一樣。在充滿反諷意味的〈仁義之師〉中,寇克就顯得幾乎與克林貢軍人一般地好戰──即使目的是為了消滅邪惡的敵人。不過寇克也在這個事件中得到很大的教訓,深深體驗了暴力衝突的荒謬本質,使得他在往後的歷險中,愈來愈堅守和平共存互助互諒的原則。

信念二:科技發展為兩刃利劍,如果人類濫用或誤用,最後終會遭到科技反噬的惡果。(科技反撲論)

  由於科技濫用與誤用而造成的災害,在星劇的故事中也處處可見。像〈忘川〉中的洗腦機、〈倩女幽魂〉中的靈魂交換機、〈世紀禍根〉中的試管超人、〈萬能電腦〉中的人性電腦等等,全都是一些非常精采的例子。

  當今人類最大的生存危機,則是商業與科技結合而造成的全球環境污染。這個關係到人類世世代代生存空間的問題,也是星劇熱衷探討的一個主題。在電影〈石破天驚〉中,原本要創造新世界的「創造計畫」,卻導致了毀天滅地的大爆炸;在〈搶救未來〉中,廿三世紀的人類遭到先人濫捕鯨魚的惡報;這都是對於當今科技畸形發展所做的預言與警告。

  星劇對於大自然所抱持的態度,無寧也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正如同荀子在〈天論〉中所主張的:「……制天命而用之……應時而使之……騁能而化之……」。寇克就曾在〈搶救未來〉的結尾感嘆地說:「破壞了現在的地球,就等於毀滅了子孫們的未來!」這句話可要比任何的環保宣傳都更能發人深省。

信念三:宇宙間各種生命應當學習欣賞並尊重異類的外貌、信仰與文化,而不是一味盲目地抵制或憎惡。(宇宙大同思想)

  (如果我們願意誠懇地捫心自問,就會發現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任何人都多少會有點「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心態。真正能夠實現這個理想的,大概也只有張系國筆下那些一開口就「蓋朋蓋朋」的蓋文族人。)

  種族偏見一向是星劇致力探討的另一個主題,這一點在〈黑暗中的惡魔〉裡表現得最為明顯──從開始幾幕的恐怖鏡頭,到最後結局的喜劇收場;鮮明的對比讓觀眾深深體會了偏見的可怕──然而一旦揭開偏見的翳障,立刻就會發現原先認定的殺人惡魔,其實只是誓死保衛下一代的偉大母親!

  到了廿四世紀,星聯「竟然」與外貌兇惡醜陋的克林貢人結盟,共同對抗非常近似人類的羅姆蘭人,也可算是星劇對於種族偏見的另一個反諷。

信念四:任何生命都無權干涉其他生命的演化與發展。(眾生平等思想)

  這個信念是信念三的延伸,也正是星際艦隊訂定「最高指導原則」的依據──既然不同的生命種族都應互相尊重,文化與文明也就沒有優劣高下之分,而只有進展的快慢早晚之別。因此不論多麼進化的生命,也沒有權利對外輸出自己的思想或價值觀,更不應該以任何方式干涉其他生命的自由意志與文化發展。

  基於此一信念,就不難明白為何企業號的任務不是「開發」或「擴張」,而是「發現」與「探索」。寇克的另一句口頭禪是「我們為和平的目的而來」(We came in peace)即是最好的寫照。因為唯有對於異類文化的認知與欣賞,才能促使人類自身心靈的成熟進化,這無疑是針對近代西方帝國主義而做的深刻反省。

  相對於凱撒大帝的名言:「我到來,我看見,我征服。」企業號的座右銘可說是:「我到來,我結識,我告別。」寇克每次登陸一個陌生的星球,總是以為最誠懇的態度與當地居民溝通交往,緊持著「在羅馬行,如羅馬人」的信念。即使遇到任何弱小落後的種族,也絕不自恃「船堅砲利」而耀武揚威;簽定任何條約,則一定以平等互惠為最高原則。若是碰到不願與星聯打交道的星球,即使是有厚利可圖,也從來不會威脅利誘軟硬兼施;而是立刻「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

信念五:人類文明舞台是無盡遼闊的太空。(人類屬於太空)

信念六:太空是人類終極的疆域。(太空屬於人類)

  這兩個信念相輔相成,互為因果。星劇的故事一再強調,人類不應該將自己的活動範圍侷限在大氣層內,而應當不斷地向大自然挑戰,致力開拓外太空的無人領域。因為只有太空才是人類最終的希望;才是物理與心靈的無限空間。這就是我們在每一集片頭都能聽到的莊嚴宣告──Space……The Final Frontier……

  星劇處處在向觀眾昭示:太空探險能給人類帶來莫大的益處,人類應該全力投入這個新興疆域的開拓。正如同十五、六世紀的歐洲探險家,都極力鼓吹著「祖國的疆界應延伸到海洋的另一邊」一樣。

  然而不同的是,在企業號成員的心目中,疆域所指的並非勢力範圍,也不是政治的邊界,而應是宇宙為人類所設計的一間大教室。在這廣大無邊的逍遙境界中,人類應該學習如何與天、地、萬物和平共處,而不該一心一意只想要征服統御。我們既有過去帝國主義的殖民史作為殷鑑,未來的探險自然不能再重蹈覆轍。這也正是「最高指導原則」之所以為「最高指導原則」的緣由。

信念七:人類文明永不滅亡。(反末世論)

  這個信念與時下的思潮正好相反;現代人幾乎都被灌輸了「世界末日」的悲觀論調。這一方面是核子大戰陰影所造成的恐懼,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人類對自己的文明失望所致。

  但是在星劇中,卻處處洋溢著對人性的頌揚與肯定──企業號的性能並不是銀河中最優異的,它常常被各種各樣強大詭秘的敵人所制。每次使企業號化險為夷,贏得最後勝利的,反而總是主角們所表現的(人類特有的)高貴情操。

  (這一點,在衛斯理、原振俠、羅開與年輕人的故事中也經常可見)。

  企業號遭逢的重重危難,正象徵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坎坷歷程。從遠古到現代,人類不知經過了多少的瓶頸與危機;但是,絕大多數的文明竟然都能不斷地延續至今。這並不是因為人類擁有科技與武力這兩大「法寶」,而是人性的光明在無形中化解了所有的劫數──只要人類繼續發揚這些特有的高貴情操,傳說中的世界末日就絕對不會來臨,人類文明亦必在宇宙中無盡地繁衍綿延直到永恆。

  (星劇最吸引人的一點,就是從不忽略人類先天的限制,因此才創造出一個打遍天下處處是敵手的企業號。而且企業號上的英雄,除了史波克外,也全都是你我一般的凡人,並不是三頭六臂的超人或「非人」,他們的行為也都是常人能做到的。事實上,只要我們稍微堅持一點,稍微虔敬一點,那也就可以很驕傲地對自己說:「寇克何人也,余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反烏托邦思想

  追尋或建立一個完美理想的樂園(或天堂、伊甸園、烏托邦、理想國、極樂世界、仙境、桃花源……),自古以來便是人類的一大心願。不論是承繼了希臘文化與基督教傳統的西方,或者是佛道思想深植人心的中國,全都有著根深蒂固的「樂園情結」。這個由人類集體潛意識所帶來的影響,也是星劇不斷探討的另一個主題。

  雖然是星劇對於人性抱持樂觀的看法,卻並沒有因此而肯定樂園的存在與價值;即使沒有全盤否定,至少也保持著相當的懷疑態度。

  在〈夢斷伊甸園〉中,那位尋找伊甸園的嬉皮,最後的下場居然是被園中的聖果毒死;而在電影〈終極先鋒〉中,賽波克找到的竟是一個冒牌上帝;這都表現出星劇對於樂園朝聖者的嚴肅嘲諷──似乎暗喻著妄想脫離現實,追尋一個浪漫虛無的理想國度是註定會導致幻滅與悲劇。這不禁使我們想起,共產主義不也是源於人間天堂的追求嗎?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現在看來難道不是另一個不切實際的烏托邦嗎?倒是從不標榜任何崇高理想的資本主義,反而是最切合當今這個不完美世界的生活方式。

  在〈蘋果的滋味〉中,企業號發現了一個由電腦看管的樂園,居民幸福安樂,甚至沒有生老病死。然而在寇克的眼中,他們卻只是一群行屍走肉,根本不能算是活生生的人類,因此最後硬是把他們的「大神」摧毀,讓這群人重新建立一個自主的社會。在離開這個星球之後,史波克仍然對於此一舉動不能釋懷,認為如此似乎違反了「最高指導原則」;但寇克與麥考伊都堅持那不是一種真正的文明,所以他們的行動與「最高指導原則」並沒有衝突。

  有趣的是,智慧過人又充滿理性的史波克卻始終對樂園十分嚮往,在〈快樂種籽〉中,他甚至還完全沈醉在那種純真無邪的安詳境界。相反地,寇克倒是特別嫌惡那種沒有痛苦煩惱,卻也沒有任何成長與挑戰的世界。

  寇克所堅持的信仰是:「也許人類根本不屬於天堂,也許不斷奮鬥才是我們生存的意義。」可是事情總有例外,在〈天堂症候群〉中,寇克也在一個仙境般的印第安部落生活了很久。只不過那次是他腦部受傷患了嚴重的失憶症,而且結局還是以相當悲慘的悲劇收場。

  樂園真的存在嗎?人類有資格、有能力建立樂園嗎?星劇並沒有給我們提供一個明確的答案。對於我們這些尚未進化完成的人類而言,似乎是有必要再經歷更多的試煉與挑戰。只不過最令人無奈的,就是史波克的那句感嘆:「在追求成長與成就的同時,我們常會失去許多原有的幸福。」

人性的極致表現──心靈內太空歷險

  自古以來,靈魂的自我交戰就一直是許多哲學與文學作品的主題。在星劇中,對於這種無形的戰爭也有非常深入的刻劃。銀河鐵三角──寇克、史波克與麥考伊,便是意志與直覺、理智與情感的具象化身。幾乎在每一個故事中,我們都可以看見如下的模式──理智(史波克)與情感(麥考伊)發生衝突,最後由意志與直覺(寇克)調和兩者。不過這類象徵手法在寓言與詩歌中也很常見,所以嚴格說並不是星劇的一個「科幻因素」。

  真正「科幻」的,是星劇利用廣闊的時空背景創造的另一靈魂戰場──史波克的內心世界。由於史波克是瓦肯人與地球人的混血,分別繼承了來自父系的理性與母系的感性,因此他的內在衝突也就特別複雜激烈;進而表現出更尖銳更深刻的兩極對立。

  其實自我內心的交戰,相信是每個人都常有的一種經驗;在現實生活裡,沒有任何人是絕對的理性或感性。因此就這一方面而言,史波克反倒是最接近真人的一個角色。在〈星戰大怒吼〉的結尾,寇克就曾經很悲慟地說過:「企業號所有的成員中,他才是最具人性的一位!」這也正說明了為何史波克「才是」最受歡迎的人物,也始終是星迷們談論不休的最熱門的話題。

  然而,無論是如何痛苦的內心之戰,史波克最後一定會讓理性出頭,做出非常明智卻也相當痛苦的抉擇。讓星迷們總是對他又疼又愛。

  寇克艦長在執行任務時,當然也經歷過許多次的天人交戰。其中最令星迷同情感嘆的,則莫過於〈永恆的邊城〉中那一場「大義滅親」。寇克雖然深愛著那位廿世紀的女豪傑,卻也明白唯有她的死才能拯救未來世界無數蒼生。所以最後仍是狠下心腸,拉住了要上前救人的麥考伊,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愛人被卡車撞死!雖然觀眾都知道他做得完全正確,卻也忍不住為這個命定的悲劇齊聲一哭。

  靈魂內部的交戰,除了理智與情感的衝突之外,更有善與惡的大鬥法。星劇對於這個主題當然也不會忽略。在〈心魔〉中,由於質能傳送系統的故障,把寇克分解成了「好寇克」與「壞寇克」兩個獨立的個體,這個安排可說是有史以來最慘烈的一次善惡對決。我們會十分驚訝又不甘願地發現:正義勇敢的化身──寇克艦長,在他的靈魂深處竟然也有「惡」的成份!(不過只要仔細反省一下,也就會承認其實這正是每個人內心的寫照。)而更令人難以相信的是,寇克艦長的種種「領袖氣質」,如精明幹練、堅毅果決、勇猛頑強,居然都是從惡的一方轉化而來的!這個安排暗喻著善惡的對立並非絕對,因此最後兩個寇克仍要復合為一才能生存下去。

  (〈心魔〉的原名是The Enemy Within,直譯即人類內在自我的敵人。我們的翻譯借自佛家語「魔由心生」,白話文就是「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魔鬼」。不過在台灣,大家的心中都還有個小警總,也許正好可以管管這個小魔鬼。)

  在另一部討論正邪對立的精彩劇集〈乾坤大挪移〉中,寇克等人竟被意外地傳送到反宇宙中。在那裡,一切的事物完全相反,原來民主的星際聯邦成了帝國體制,企業號則是一艘攻擊性的侵略戰艦。寇克甚至還從電腦紀錄中發現,在反宇宙中的自己竟是一個兇殘冷血嗜殺成性的劊子手!但無奈的是,神勇的寇克即使再神通廣大,也沒有辦法毀滅整個的「鏡像反宇宙」。最後只好與留著山羊鬍子的「反」史波克合作,把這個天大的錯誤扭轉過來,讓兩個正反平行宇宙繼續互不干涉地各行其是。

  不過大家心裡都很明白,自己在這裡表現得愈好,反宇宙那個鏡像就會相對地變得愈壞。這也代表著對於「惡」在某種程度上的認同;正如同在這個不可能完美的世界中,善惡正邪的鬥法從來沒有結果也永遠不會有結果。人類唯一能做的,只是以妥協互諒的態度,為自己尋求一個最適當的生存之道。

  在基督教文化裡,惡的正統代表當然就是惡鬼撒旦。但可笑的是,撒旦的前身卻是一個大天使。張系國在後設小說〈一千零一夜〉中也曾寫道:「也許現在的上帝,就是幾世幾劫前的魔鬼?」而在星劇中,最具反諷意味的設計,便是將撒旦的形象放在史波克身上;他的尖耳朵與尖眉毛即取自傳說中撒旦的容貌。這都可說是現代人對「撒旦意象」的另一種詮釋。

  (這種有點「離經叛道」的善惡觀,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裡自然也是「古已有之」。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曾高聲問道:「善之與惡,相去若何?」,莊子更進一步告訴後人:「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都代表了道家對於善惡兩極相生相成的哲學思想。老子甚至還有更加驚世駭俗的話:「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真是一語道破了這個世界的天殘地缺!

  中國歷史各朝各代,一向都是外儒內法,暗兼佛老,所以自然不會讓祖師爺們失望。歷代政權與江湖黑道一脈相承的完美結合,就是一個最好的知行合一的實踐。)

  星劇也始終不放過對於人性醜惡的誅伐,並且更用科幻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宇宙洪荒〉、〈靈異少年〉與〈哲人後裔〉中,都利用強大的精神感應力影射無限的政治權力,並從中得到了一個千古不移的真理──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地腐化。

  (願與郝柏村、李登輝諸公共勉!)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擁有絕對權力的人究竟只是極少數;我們最常見的現象,是許多自我膨脹、拿著雞毛當令箭的小人物。星際艦隊的高級長官們個個都是官氣十足的官僚,便是針對這種可笑心態的絕佳諷刺。

  對於人世間的首惡──戰爭,星劇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嚴厲批判。在〈仁義之師〉中,寇克主張對付克林貢人要「以戰止戰」,卻被那些進化到極致的異星靈體譏評為「以暴易暴」。在〈戰爭/遊戲〉中,兩個鄰近的星球打了五百多年的「電腦戰爭」──不用一兵一卒、一槍一彈,不過卻要雙方自我處決若干同胞作為籌碼,他們的最高指揮官竟還自詡為「最和平的戰爭方式」。可是當寇克把他們的主控電腦擊毀之後,雙方眼看著一場真槍實彈、血肉糢糊的「野蠻戰爭」就要展開,那些向來只管按鈕的指揮官反倒成了最恐懼的一群;只好趕快宣佈停戰,終止了這場為期五百多年的荒謬戰爭。

  (在倪匡的作品中,提到越戰時也總愛說:我不認為用機槍或原始武器殺人,有什麼文明與野蠻之分!)

  這個故事諷刺的對象,是那些一輩子沒上過戰場的戰略專家、N級上將、國防部長和參謀總長。對於這些威武的將軍而言,戰爭只剩下了符號上的象徵意義,和下棋、電玩、打麻將、沙盤推演沒有兩樣;生命財產的損失,在他們眼裡也僅是一個統計數字,不會聯想到屍橫遍野的人間地獄景像。然而,一旦戰爭威脅到他們自身的時候,保證這些傢伙會表現得最最孬種。人類歷史上出現了那麼多窮兵黷武的「軍事天才」,這便是最直接最正確的解釋。

星劇的價值觀

  星劇展現了一個廣闊的時空,一個科技文明極度發展的世界。但很令人意外的是,在這個充滿未來色彩的科幻劇集中,我們卻看到了中世紀基督教文明特有的虔誠、敬畏與自持。如果說現代人的標記是懷疑、善變、徬徨和價值分歧;星劇所流露的人生觀和宇宙觀,則應算是相當素樸而傳統的。

  星劇的一貫理念,都是以極嚴肅而誠懇的態度,來探討宇宙與人類未來的命運。(例外的只有〈新芝加哥之死〉的喜劇情節與〈搶救未來〉的喜劇手法),而這也正是當今各種科幻文學的一大傾向。它們不約而同地向中世紀質樸純真的寓言文學看齊,並且帶著十分濃厚的宗教氣氛。只是科幻文學並不講究儀式和教條,而特別著重人類生存發展的各種經驗;並且借助不受侷限的時空背景,製造出更強烈更深刻的道德挑戰,使讀者或觀眾能產生更深層更廣義的反思與檢討。

  星劇的中心思想,也正是當代科幻文學一再強調的主題。科幻文學的作者在突顯科技文明的進化之餘,更刻意在未來時空之中,讓人類得以回歸田園與傳統的價值,這也可說是現代人類潛意識中的共同心願。

  事實上,只要有主題、有內涵、有好的演員與精采的機關佈景和特殊效果,任何故事(包括神秘、恐怖、政治、愛情……)都可以轉化成科幻影集或電影。就這一點而言,星劇又是一個成功的例子;我們甚至可以說,星劇是藉著科幻的掩護,避開說教的嫌疑,以較為技巧與委婉的方式來宣揚未來世界的福音:和平、理性、互諒、容忍……

後記

  神秘的太空充滿了無限希望,只要人類的好奇心與想像力依然存在,星艦奇航的探險任務就會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星劇永遠不會結束;不過,本文卻實在不得不結束了。但願我們能夠勾起老星迷們美好的回憶,並能吸引更多的讀者加入星迷的行列。相信只要是喜愛星劇的朋友,一定也會珍惜歷史、熱愛自然、關心未來,在這傳統價值迅速式微的世界中,繼續發揚人性固有的高貴情操。

  (所以,台灣這個社會實在急需更多的星迷。)

  如果您早已是星劇的「老骨頭」了,我們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在星劇的綺麗世界裡與您結識;如果您還對企業號感到陌生,歡迎您趕快來登艦參觀。Welcome Aboard! 讓我們一同遨遊廣闊的銀河,探索無盡的星空,不久您就一定會發現,其實自己也是一個天生的星迷。(完)



Copyrightc 1998~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網站瀏覽方面的問題請洽網站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