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系列」專輯

科幻大師的科普緣

  艾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這個名字在台灣雖然並不響亮,但是在英語世界,他早已是家喻戶曉的科幻大師,以及十項全能且質量並重的通俗作家。在科幻文學的成就上,他既是廿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之一,又是科幻界公認的「現代機器人故事之父」。兩部經典的機器人科幻片──五年前的「變人」與暑假即將上映的「機械公敵」──都是根據他的原著改編。

  艾西莫夫在科幻文壇出道甚早,二十出頭便已揚名立萬,此後也始終一帆風順,直到晚年仍寶刀未老。然而由於一個特殊的機緣,讓他在科普領域闖出另一片天地,甚至最後贏得「科學詮釋者」的美名。

  且說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前蘇聯發射世界第一枚人造衛星「旅伴一號」(也就是俗稱的「史波尼克號」,嚴格說來這是不及格的譯名),一夕之間令美國的民心士氣受到重創。(現代人想要體會這段冷戰時期的往事,最好的辦法就是看看「十月的天空」這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科學勵志片。)在痛定思痛之餘,美國各界競相做出積極回應,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展開登月競賽。而在美國教育界,自然是改革科學教育的呼聲四起,於是不久之後,便針對中學程度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四科成立新教材委員會,全國幾個教育團體和出版社也紛紛出版新式教科書。至於成果呢,或許只能說有成功也有失敗。

  當時,擁有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博士學位的艾西莫夫已是知名科幻作家,並任教於波士頓大學醫學院。「旅伴一號」事件同樣令他深感震撼,可是他並未加入任何教改組織,也未曾參加任何教改活動,而是採取自力救濟的方式,立志以一己之力提振美國國民的科學水準。次年他便辭去教職,成為一位專業作家;此後二十餘年,他暫別了最心愛的科幻創作,集中全力撰寫科普文章與書籍,從天文、數學、物理、化學、地球科學到生命科學與各種科技,幾乎涵蓋了自然科學與應用科學所有的領域。後來,果然有許多功成名就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當面感謝艾西莫夫對他們的啟蒙。而在Discovery頻道出現之前,在許多美國人心目中,艾西莫夫幾乎就是科普的同義詞。

  以英語寫作的科普作家比比皆是,卻鮮有能像艾西莫夫寫得那麼平易近人、風趣幽默而又不拖泥帶水。在美國乃至整個英語世界,「艾氏科普」在科學推廣上一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直到逝世為止,他一直是科學界與一般人之間的橋樑──生硬深奧的科學理論從這頭走過去,深入淺出的科普知識從另一頭走出來──或許這就是「科學詮釋者」的最好詮釋。

  近年來,台灣出版界終於開始引進「艾氏科普」,因此大家很容易驗證這篇文章有沒有溢美之詞。


Copyrightc 199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網站瀏覽方面的問題請洽網站管理人